文化·旗峰雅韵|从东京奥运回望东莞体育④:浪里白条横江过 泳坛健将东莞多
i东莞 2021-08-15 16:02:51

全民游泳健身活动在道滘举行,游泳健将畅游东江  郑家雄 程永强 摄

因疫情影响而延期一年举行的2020东京奥运会虽然已经闭幕,但是激动人心的比赛场面依然让人回味。在本届奥运会上,中国游泳队,不畏美国、澳大利亚等劲旅,频出惊艳成绩,拿下3金2银1铜。其中,女子4×200米自由泳接力,不仅夺冠,还打破世界纪录。

说起中国游泳运动项目,不得不提到“游泳之乡”——东莞。东莞地处珠江口,河涌交错,水网密布,池塘如星,遍布其间。独特的地理环境,让不少东莞人从小就会游泳和潜水。东莞游泳运动的群众基础深厚,民间“浪里白条”何其多!

东莞这座城市,充满活力和底蕴,单在我国百年游泳运动发展历程中,在这里就诞生中国第一位奥运游泳选手、民国“标准美人鱼”杨秀琼;这里走出了徐致祥、梁桂良、叶欢容、黄少欢、叶自领、吴志前等游泳(蹼泳)世界冠军或世界纪录保持者;这里还产生了完成世界游泳极限挑战“三大皇冠”的中国第一人陈苏伟;这里更是为国家输送了大量的游泳人才……

中国首位奥运会游泳选手

旧时东莞,尤其水乡地区,人们出门见水,生活和生产劳动都需要涉水而行。为了孩子的安全,许多大人从小就会教他们游泳。每当夏天的傍晚,小河里、池塘中,大人洗澡 、小孩戏水的热闹场景非常普遍。在水里比赛游得快、游得远,潜得久,也常常成为人们夏日戏水的乐趣。

虽然,游泳活动产生的历史很悠久,但作为一个体育项目得以发展不过一两百年。现代游泳运动起源于英国,其中1869年在英国成立大城市游泳俱乐部联合会(现英国业余游泳协会前身)并把游泳作为一个专门的运动项目正式固定下来,系现代游泳运动历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随后,游泳运动逐渐传遍全世界,1896年在希腊举行的首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后称“奥运会”),成为正式竞赛项目。

我国的近代游泳运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国外传入、发展起来的,最初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等地的一些沿海城市开展,并逐渐发展成为一项竞赛项目。

东莞是粤海门户,地处珠江口,毗邻香港,在历史、地理上利于游泳运动的较早萌芽。1935年,东莞就有游泳场,开设在东江河道莞城珊洲,用木板搭成,吸引了不少学生、店员参与游泳。国际游泳冠军、东莞游泳运动的“开荒牛”、“新中国体育开拓者”、全国体育先进工作者徐致祥便是在这里成长起来的。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第一个参加奥运会的游泳选手杨秀琼便是东莞人。她还曾于1934年代表中国参加第十届远东运动会游泳比赛,获四项第一名,被誉为“标准美人鱼”,蜚声国内外。

杨秀琼 《东莞市体育志》资料图

杨秀琼(1918-1982),东莞人,6岁便在家乡的池塘、小河学会游泳,7岁就赛过比其年长的儿童,人们称她为“水鸭子”。因其父杨柱南当时在香港南华体育会任游泳教练,在她10岁时,举家移居香港。父亲把杨秀琼姐弟仨带到游泳场进行正规和严格的训练,其间,杨秀琼苦练基本功,游泳技术提高很快。12岁起,开始参加香港游泳比赛,多次获得冠军,并接受澳大利亚体育会邀请,参加维多利亚游泳表演,开始蜚声海外。

1933年,南京举行的全国运动会首次把女子游泳比赛列为大会的竞赛项目,15岁的杨秀琼和姐姐杨秀珍一起参赛。她技压群芳,夺得四项冠军,并与姐姐等人合作夺得接力赛冠军,还获得个人总分第一名和“标准美人鱼”美誉。

次年5月,杨秀琼代表中国赴菲律宾参加第十届远东运动会,连获50米自由泳、100米自由泳、100米仰泳和200米接力泳四项冠军。期间,在200米蛙泳比赛中,杨秀琼虽然第一个游到终点,可惜转身时未能双手触壁而被取消冠军资格。但四项冠军,依旧亮眼,不仅创造了新的全国纪录,更打破了当时远东运动会的记录,名声大振,全国各地纷纷邀请杨家子女去表演,风采一时无人能及。

1936年,第十一届奥运会在德国柏林举行,18岁的杨秀琼作为中国唯一的女子游泳选手参加比赛,并在预赛中以1分21秒2和6分45秒2的成绩,谱写了100米和400米自由泳的全国纪录。可惜的是,杨秀琼参加奥运会回国后第二年,抗日战争爆发,她在广州、上海、香港、重庆等地辗转,退出泳坛。

东莞是我国第一个“游泳之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体育事业发展,力推全民运动。游泳被列为全国重点运动项目,投入大量的经费修建和开辟游泳池(馆)、天然游泳场,为普及群众性游泳活动创造了条件。随着群众性游泳活动的蓬勃开展,游泳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20世纪五六十年代,曾有多名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夺冠。

徐致祥(右)和李永康在东莞人民游泳场指导学生训练   《东莞市体育志》资料图

在林若、林强等领导的重视和领导下,以及以徐致祥、李永康等运动员和教练的培训下,东莞的游泳运动得到了较大发展。其中,1958年,东莞县游泳队参加全国28城市比赛获团体总分第六名,被誉为全国第一个“游泳之乡”,受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贺龙和国家体委的嘉奖。1960年,全县会游泳的人数达37万,占全县人口46%,获广东省体委授予“游泳之乡”称号。

东莞道滘镇是游泳运动重镇。1956年,毛泽东第一次畅游长江时曾问及中国有没有一半人会游泳,随后国家体委在基层调查后发现,道滘镇是第一个有超过一半群众会游泳的镇,道滘具有“游泳之乡”底色 。1958年后,道滘镇建起游泳池,开办业余体校,从小学低年级起抓训练,为国家、省、市和部队源源不断输送了大批游泳运动、水球运动等水上运动项目运动员,创造了不少优异成绩。“1960年,当时道滘的游泳运动很广泛,整个国家队100来人,来自道滘的游泳运动员就占了十分之一,我们每年都能送一到两个人到国家队。你想想,一个镇就能为国家队贡献这么多人才。所以,谁都知道道滘是‘游泳之乡’。”(王敬泽《道滘 曾经辉煌的游泳之乡》)

据《东莞市体育志》记载,全国“游泳之乡”的评选对象是县和区级,因此道滘镇未能参加评选,但该镇因在开展游泳运动中做出的显著成绩而在20世纪60年代被誉为“游泳之乡”,在全国颇具影响。尤其1963年,该镇选手梁桂良(男)、叶欢容(女)在印尼雅加达举行的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上分别获男子100米蝶泳和4×100米混合泳接力两个第一名、女子100米蝶泳第二名和4×100米混合泳接力第一名,而被称为“东莞双蝶”,誉满全国。当时《羊城晚报》等媒体连载评论道滘为“游泳之乡”。

此外,1954年,莞城一群爱好游泳的青少年自发组织全县第一个业余游泳队——中声游泳队(名誉队长徐致祥、队长李永康)。1956年,东莞县体委成立后,将该游泳队改编为东莞业余游泳队。1957年,东莞县青少年业余体校创办(当时全国仅有的7所设有游泳项目的业余体校之一),次年道滘镇业余游泳学校成立,1959年,东莞县开办第一所游泳体育学校(后改为东莞示范体育学校),推动东莞游泳运动的普及和人才培养。1959年全省冬泳比赛,东莞队获团体总分第一(1958-1959年,东莞为上级输送了59名游泳运动员)。1960年,东莞县游泳指挥部成立,县委副书记陈残云任总指挥,各公社成立指挥所,由公社书记任指挥,全面开展游泳运动。1963年,省体委给编制10人,成立东莞游泳队。1964年,东莞人民游泳场建立,并承办了中南地区游泳赛。以东莞县运动员为主力的惠阳地区游泳队获第三届省运会团体总分第一,为上级运动队输送15名运动员。1966年春,东莞县承办了全国春季游泳比赛……这些组织和机构的组建和业务开展,反映了东莞人民对游泳运动的热情和重视,对当时东莞游泳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也让东莞“游泳之乡”的称号更响亮。

值得一提的是,在东莞这段游泳运动的发展历程中,莞城人徐致祥贡献颇著。他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全国游泳比赛大会中获得佳绩,被命名为1952年度全国游泳选手(中南区唯一男选手)。1954年被选派到匈牙利受训,并于1955年在华沙举行的第二届国际青年友谊运动会上,以2分42秒成绩打破全国纪录。1956年被选派访问欧洲,并在匈牙利游泳比赛中夺得100米蛙泳冠军;在波兰游泳比赛中获100米蛙泳、200米蛙泳冠军。同年10月入选总数为12人的中国代表团游泳队,准备参加第十六届奥运会。然而,由于特殊的原因,中国体育代表团临时取消了参加这届奥运会的决定,周恩来总理向徐致祥等第一批运动健将颁发证章。1957年,徐致祥训练受伤后,主动要求调回东莞体委,担任教练工作。在其带动下,为东莞游泳翻开新的一页,为东莞“游泳之乡”做出了巨大贡献。

多举措力推东莞游泳运动新辉煌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游泳运动逐渐恢复正常训练,运动水平逐渐提高,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国游泳运动取得了辉煌的成绩。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东莞县委、县政府在“两个文明”建设中重视体育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制订出全县十年(1981-1990)游泳发展纲要,提出发展游泳运动6大措施,不断完善运动设施,逐渐加强基层课余训练网点、基层业余体校、县游泳运动学校和东莞游泳队四级训练网。尤其是在中国游泳协会等6个单位联合发文,会恢复全国县、区级评选“游泳之乡”后,东莞积极开展创建“全国游泳之乡”活动,带动了东莞游泳运动的恢复和快速发展。

比如,1978年6月,成立以郑锦滔、林强、王华生、黄金富为名誉主席,王德恩为主席的东莞县游泳体育协会,下设游泳裁判委员会、游泳教练委员会等,致力于东莞游泳运动的规范化、现代化发展,培育东莞游泳后辈力量。再如,1981年,重新组建“东莞游泳队”,省体委给编制20人,为专业运动队伍,作为东莞游泳运动的“龙头”,对全县游泳运动的发展有着重要示范和带动作用。

在这一系列重大举措实施后,东莞游泳运动事业逐渐得到恢复,并快速发展起来。单比赛成绩而言,1980-1983年,李妙荷九破游泳全国纪录。1983年,叶润成在第九届亚运会中获100米蛙泳金牌,开创中国游泳运动在亚运会夺冠的记录。同年,东莞68名游泳运动员代表惠阳地区参加第六届省运会,获金牌65枚(占游泳金牌总数54.1%)、银牌33枚,铜牌19枚,男女双获团体总分第一并被评为“精神文明运动队”。1983年东莞16名游泳运动员代表广东省参加第五届全运会获金牌5枚。1985年,黄丽玲被评为全国十佳游泳运动员。

1987年,黄少欢在第六届全运会上获4×200蹼泳接力第一名并破该项世界纪录,获国家体育荣誉奖章。1991年,东莞游泳队在第二届全运会获男女双获团体总分第一,被评为“精神文明运动队”。同年,叶自领在全国蹼泳锦标赛获4×200蹼泳接力第一名并破该项世界纪录。1994年,第七届世界蹼泳锦标赛在新落成的东莞市体育游泳中心举行,来自世界28个国家和地区的255名运动员参加角逐。东莞运动员获3枚金牌。其中,吴志前获50米蹼泳金牌,并在预、决赛中先后两次打破该项世界纪录。1995年参加第四届亚洲蹼泳赛获50米蹼泳金牌,并获“国际级运动健将”称号,次年获国家体委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员荣誉奖章”及证书。

再如,1987年,经省政府批准成立东莞游泳运动学校,并于次年正式开学(1989年易名为东莞体育运动学校),为全省第一所游泳专业技术学校,首届招生30名。东莞市体委抓住这一契机,进一步完善四级训练网络,并通过一系列比赛、活动等方式检验教练员水平和成效,促进运动员成绩的提高。次年,陈苏伟、梁耀连、叶应文、叶立、莫婉兰在全国游泳比赛中共获9枚金牌。

打破50米蹼泳世界纪录的吴志前(右),向孩子传授防溺水技能 东莞展览馆供图

此外,东莞还承办了第七届世界蹼泳锦标赛、“元宝杯”全国游泳锦标赛、全国第三届成人游泳赛等一系列国际、国内大型赛事,且取得了优异成绩。这些不仅有力推动了东莞游泳运动的发展,也证明了东莞游泳的力量和地位。

因游泳运动普及、竞技成绩优异、游泳设施逐渐完善等,1983年东莞被中国游泳协会等6单位评为首届全国“游泳之乡”。此后至1997年,东莞连续6届获全国“游泳之乡”称号。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游泳水平呈下滑趋势。但随着体育事业改革的深入,近几年来有所起色,如女子蛙泳和长距离自由泳项目。1999年,东莞游泳队也改编为东莞市游泳运动管理中心,运动员(学生)从小学三年级至中专,上午上文化课,下午训练,为新世纪东莞游泳运动发展打开新篇章。

此外,近年来,游泳极限挑战越发引人关注。曾两次夺得亚洲游泳锦标赛冠军、两摘亚运会银牌的东莞游泳健将陈苏伟,在退役后走上游泳极限挑战这条路,并取得亮眼的成绩。如2016年从南到北横渡琼州海峡,是最快纪录者保持者;2018年横渡英吉利海峡,是挑战中年龄最大者,也是用时最短的中国挑战者;同年成为横渡卡特琳娜海峡的第一位中国人;2019年成功挑战环曼哈顿岛游,成为中国第一个摘取“世界三大皇冠”的游泳极限挑战者。今年9月,已满头白发的陈苏伟,又将向美国夏威夷莫洛凯海峡发出横渡挑战。

参考资料

1、《东莞市体育志》,《东莞市体育志》编纂委员会编,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2、王敬泽《道滘 曾经辉煌的游泳之乡》;3、杜更《我国竞技游泳运动的历时发展与规律演进》。

专题监制:张树坚

专题顾问:李炳球

专题策划:雷石鹏 张洪波 何杰

专题统筹:刘爱琳 龙小晖

本期撰文:沈汉炎

本期摄影:郑家雄 程永强  图片:《东莞市体育志》资料图、东莞展览馆供图

专题出品:都市新闻部

本期编辑:陈秋宇

编辑:陈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