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访谈|东莞市委书记肖亚非:确保GDP高质量稳定过万亿,向更高水平新一线城市挺进
南方日报 2021-08-05 09:50:40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高度,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行动指南,为奋进新时代、走好新征程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近日,东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肖亚非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东莞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和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1+1+9”工作部署,确保地区生产总值高质量稳定过万亿元并接续推进高质量发展,向建设更高水平的新一线城市挺进,着力打造高品质现代化都市、湾区创新高地、先进制造之都、民生幸福美好城市。

民生支出占财政比例超七成

南方日报:对于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您有哪些学习心得体会?

肖亚非:学习宣传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是东莞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头等大事和首要政治任务。党领导东莞人民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莞邑大地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党的百年辉煌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历程一个生动而精彩的缩影。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篇地、华南抗日根据地、改革开放先行地的东莞,拥有光荣革命传统和红色文化基因,要切实用伟大建党精神激发昂扬斗志奋进新时代。

“十三五”期间,东莞投入2000多亿元用于民生建设,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每年都超过七成。今年以来,围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东莞持续实施2000多项民生项目。在不断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更加深刻地体悟“人民”两字的分量。作为全省的经济大市、人口大市、对外开放大市,接下来东莞要为广东在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贡献东莞力量。

把实事办到群众的心坎上

南方日报:东莞如何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同党史学习教育结合起来,更好地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肖亚非:近段时间以来,我们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核心内容来抓,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我们将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办实事的实际行动,有序推进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努力实现各类民生保障水平走在全省前列。

在学思践悟、深化认识上持续用力。突出“关键少数”,持续推进市领导同志带头讲好专题党课。深入开展新一轮“深调研”,切实把学习贯彻体会和思路转化为具体举措,为开好市第十五次党代会做好准备。

在创新方式、巩固成果上持续用力。深挖东莞特色党史资源,大力宣传推介红色旅游路线和红色故事,讲好东莞改革开放历史。高质量推进流动党员和流动党支部党史学习教育工作全覆盖,把“两新”组织党组织党史学习教育打造成东莞特色亮点。

在为民办事、落地见效上持续用力。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持续补齐学位、停车位、病床位、养老床位、就业岗位“五个位”民生短板,确保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70%以上,统筹整合低保救助、特困供养、医疗救助等10项底线民生政策,用心用情做好孤、老、病、残、弱等困难群众的救助保障服务,全力兜牢基本民生底线,真正把实事办到群众的心坎上。

力争三年上市莞企数量破百

南方日报:东莞如何落实“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重要要求,在推动“双区”建设上作出东莞贡献?

肖亚非:近年来,东莞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扎实的产业基础、良好的创新生态和突出的成本优势,举全市之力对接融入“双区”建设,带动各方面各领域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坚持“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鲜明城市特色,着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

一是以创新生态引领产业升级。我们将携手深圳光明科学城,加快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推动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强化创新创业社区和企业实施成果转化应用,不断强化科技创新在推动产业升级中的牵引和带动作用。二是以新动能推动产业优化。在全市统筹规划了约60平方公里的产业用地,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设立了100亿元产业引导基金,实行了“七个一”工作推进机制。我们将以此为着力点,吸引更多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形成“万、千、百”亿级产业集群发展梯队。三是以科技造富壮大产业实力。我们将进一步强化对高企的政策扶持和资源倾斜,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构建梯度发展格局,大力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力争三年内上市莞企数量突破100家、总市值翻番。

推进重大平台建设,着力打造对接融入“双区”建设的重要载体。接下来,滨海湾新区将突出开放主题,进一步复制推广自贸区政策,大力推动与前海、南沙自贸片区在交通、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深度协同,更好承接周边自贸区政策、金融及现代服务业外溢,形成产业发展协同。松山湖将以共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为契机,着力发挥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学装置作用,大力建设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香港城市大学(东莞),联合广深港澳高校、相关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携手打造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水乡新城将高效整合资源,高质量推进新城开发建设,对接融入“双区”建设。银瓶合作创新区将突出生态优势和空间资源优势,打造更加开放的绿色发展新高地。南部各镇将发挥临深地理优势和制造业基础扎实优势,在主动对接服务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中率先承接技术、产业和人才外溢。

全面强化与港澳合作,着力打造最佳组合、最佳拍档。一是加强与港澳的产业协同发展。积极对接港澳优质服务业资源,加快虎门站TOD、常平“香港城”等项目建设,实现与香港城市中心快速连接,引入港澳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推动东莞制造业与港澳服务业“组团出海”,共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现代服务”产业体系。二是进一步深化与港澳经济运行规则衔接,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等高效流动。三是进一步深化莞港澳青少年交流。高水平建设松山湖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粤港澳青年文化创意创新创业中心。四是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服务。为在莞的港澳居民在就业创业、社会保险、教育医疗、文体旅游等领域提供更全面优质的服务。五是进一步加强与港澳互联互通。拓宽完善东莞港“湾区快线”,加快新港澳客运码头建设。

推动“软硬联通”,着力打造大湾区高品质现代化都市。一方面,推动基础设施“硬联通”。目前我们已规划了6条地铁与广州连接、6条与深圳连接,接下来将继续抓好城际轨道、高快速路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联动。另一方面,推动规则制度和公共服务“软联通”。加强与港澳的规则衔接,进一步拓展与广州、深圳在教育、医疗、文化旅游等领域的全方位合作。

在“双万”新起点上开创东莞工作新局面

南方日报:今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东莞如何将推动学习贯彻与推进现代化相结合,确保迈过GDP万亿大关,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肖亚非:第一,在即将进入万亿元GDP的新赛道上,坚持以深化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一是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作为产业立新柱的“一号工程”。加快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规划建设,以超常规力度实施创新投融资、产业用地、招商引资、资金、人才等综合配套改革,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链关键核心环节、价值链中高端领域,全力开拓新的支柱产业发展空间,推动东莞经济再立新柱。二是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加快打造先进制造之都。谋划抢抓科技自立自强和国产替代新风口,推进大科学装置、高校和企业协同创新,加快培育发展科技金融,充分激发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找准发展数字经济的突破口、立足点,强化新技术赋能、新业态引领、新模式带动,推动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再跃升。以碳达峰、碳中和牵引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积极引进绿色投资,支持低耗能、低污染的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清洁化、可持续化改造,全面提升产业绿色循环发展水平。三是全力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我们将以建设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为统揽,狠抓土地连片收储。强化市一级的统筹力度,由市领导牵头挂帅推动土地连片整备;狠抓连片“工改工”,加快完善市镇村三级利益协调机制、征地拆迁政策,加快推出一批千亩以上的连片改造空间;狠抓集体土地活化利用,引导村一级扭转守着“一亩三分地”搞出租经济的惯性,在集体建设用地上招引更多大项目。

第二,在千万人口的新基数上,全力打造城市与人共生共荣的东莞样本。一是统筹发展与安全。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坚持把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作为当前第一位的政治任务来抓。慎终如始抓好疫情防控,织密筑牢“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严密防线,坚决守住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坚持以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抓紧抓实抓细安全生产各项工作,全力确保不出事尤其不能出大事,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二是大力提升城市综合环境。对标最好最优深入推进新一轮城乡综合环境提升,强化规划引领,拓展优化城市发展空间,完善现代化基础设施,强化交通外联内畅,提升全周期精细化管理水平,优化生态保育利用,完善公共配套服务,打造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三是全面提升民生保障水平。以“全生命周期”为标准,持续补齐民生短板,全力兜牢基本民生底线。四是大力提升市民的归属感认同感。加快建设昂扬向上的包容共享城市,大力弘扬开放包容、融洽共生的城市文化,让“东莞是我家”的家园意识深入人心,使活力成为东莞最突出的特征,进取成为东莞最鲜明的气质,归属感、自豪感成为东莞人民对城市最深切的情感。

■上半年经济发展亮点

全市GDP 5000.11亿元同比增长12.0%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9%

集成电路及关键元器件、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生物制药等新兴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4.1%、25.8%、25.8%、44.1%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1%

分别高于全国、全省7.54.3个百分点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3.2%增速居全省第二

进出口总额增长21%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9.6%分别高于全国、全省912个百分点

市场主体总量达139.6万户位居全省地级市第一

■下半年重点工作清单

●创新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举全市之力建设松山湖科学城,加快推动散裂中子源二期、南方光源预研平台以及大湾区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等重点项目建设,争取全年引进5个以上投资超30亿元产业项目和一批“专精特新”项目,全年打造不少于6个优势传统产业核心区,争取实现全市境内外上市企业达70家

●全力抓项目稳投资,力争全年完成投资1150亿元,实现重大项目新开工150个、建成投产80个

●持续激发消费动力,全年推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3900亿元

●积极推动外贸稳增长,积极推动“香港-东莞国际空港中心”项目落地

●提升资源要素保障水平,全年完成“工改工”整备、拆除1万亩

●切实为民办实事,加快完成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口达到9万人,年底完成新建改扩建公办中小学45所,新增公办中小学学位4.68万个

●优化营商环境,力争年底取消审批、改为备案或实行告知承诺的事项达到100项以上,实现不少于100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全市通办

【记者】靳延明 郭文君

【摄影】孙俊杰


编辑:黄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