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旗峰雅韵丨龙头承载东莞龙舟厚重底蕴:潮涌东江飞水马,逐浪龙头有乾坤
i东莞 2021-06-27 11:41:30

“朱旗画楫蔽江下,潮走万江飞水马”——东莞地处珠江三角洲,河流纵横,水面阔广,“赛龙夺锦”的火热场景自宋以来沿袭至今。清初广东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卷十八)记有东莞龙舟“趁景”盛况:“五月时,洪流滂濞,放于百里。乡人为龙舟之会,观者画船云合,首尾相衔,士女如山,乘潮下上,日已暮而未散……”同时感慨道:“广中龙船,惟东莞最盛。自五月朔至晦,乡乡有之。”

然而,说起东莞龙舟,不仅趁景“乡乡有之”,东莞龙舟的龙头也是“乡乡各异”:毕竟龙头和龙尾是龙舟的灵魂所在,尤其是龙头内藏乾坤,附有许多特色习俗和经典传说。以往龙舟趁景,人们远远望过去,形态各异的龙头,总能让大家迅速分辨出自家那一叶。

本期“旗峰雅韵”专题,让我们以万江各村龙头切入,共同感受东莞龙头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同时继续了解东莞其余镇街的特色龙头,更加全面地体悟东莞龙舟文化魅力。


传统工艺赓续至今

东莞龙头器宇轩昂

2018年1月,高埗龙舟展览馆开幕,高埗各村龙舟齐聚一堂。那一个个带着沧桑岁月印记的龙头,相似之中又有微妙差异,色彩丰富、斑驳威武,让人叹为观止。

今年5月,东莞市文化馆与万江街道办主办的“东江潮涌·共享非遗”2021东莞龙舟老龙头特展(上图)中,莞邑大地13个镇街最具历史和传统特色的老龙头集中呈现,它们造型迥异、各具意韵,充满神秘感和艺术感,蕴藏着令人神往的传说和故事,以及人们对风调雨顺、吉祥如意生活状态的向往,对奋勇拼搏、迎难而上精神的践行,展示着东莞底蕴深厚的龙舟文化与丰富多姿的岭南风情。

众所周知,龙头和龙尾是龙舟灵魂所在,传统龙头的制作过程中,要经历雕刻、打磨、上色等几十道工艺,且都需要匠人手工完成,每一道程序都考验着制作者的耐心、细心、匠心。即便已经基本实现工业化标准化生产,但因为龙头和龙尾的特殊性,当下的匠人们依然保持着手工雕琢的传统做法,由此令龙头、龙尾的意义更加特别。

广东传统龙舟,有“鸡公头”和“大龙头”(指龙头尺寸较大,民间俗称“大头狗”)。东莞以前的龙舟活动以“趁景”为主,船身较大,龙头也按照船身比例定制,因此东莞龙舟的主要看点就是“大龙头”——龙头形状细长,如同柳叶,待安装完成后,龙头高高翘起,使得整条龙舟器宇轩昂。

继续探究,东莞龙头大多以红面为主,俗称“红龙”,因为红色比较喜庆,比较受群众喜爱,因而东莞“红龙”的形象意蕴,在威严之外更有喜庆、欢快味道。比如,万江现有的19个传统龙头中,除了严屋和流涌尾的北帝宫、大汾的上帝宫、水蛇涌的参将庙龙头为黑面外,其余皆为红面(注:流涌尾的枯木龙头是没有雕琢的原木,故不在此列)。

此外,像大汾的上帝宫,流尾涌的观音庙,大汾村的参将庙、妈船天后庙、红花庙这些庙宇中的龙头虽然颜色各异,但皆有金色祥云发髻、卷唇、大鼻,整体型如柳叶,亦是东莞老龙头的经典造型。


匠意体现主导制作

各村各镇各有特色

回望历史,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发达,龙舟龙头只能请本村或附近村镇手艺比较好的木匠加工。那时的人们注重传统、思想淳朴,对充满神秘的“龙”,以及本地庙宇供奉的“神灵”皆心怀敬畏,因此对龙头的雕刻尤为谨慎,对龙头的形态、颜色、尺寸等要求十分讲究。加之在士农工商阶层分明的封建时代,匠人社会地位较低、文化水平不高,因时代局限,“匠人技艺不外传”等思想,彼此之间几乎没有交流学习,加之地方习俗差异,各村龙舟、龙头的标准并不统一,且龙头的颜色、形态、尺寸也各不相同,沿袭之下,反而形成了各自鲜明的风格特点。

龙头的气势在于神情。过去,一些专门制作龙头的匠人认为,龙头越凶悍越好,可以起到“驱魔、辟邪、镇宅”的作用。如严屋村北帝庙的龙头,不仅神态栩栩如生,且富有神韵,眼睛、牙齿表现出的凶猛威武之态令人印象深刻,有着“大汾奉聘金龙”龙头的影子。滘联村的“康王古庙龙头”(上图),则是万江唯一的白额龙头,眉毛张扬、眼珠突起、牙嘴尖锐、黑须浓稠,形象同样威武,似有震慑一切邪魔外道的力量。

当然,如果给出明确要求,匠人自然也会据此加工,雕刻出不同形态的龙头,并加以不同颜色搭配。如有的龙头,需要英武霸气的神采、震慑对手的气势(多用于比赛);有的龙头,则给人感觉偏向慈祥、温和(以巡游、探亲、趁景为主)。常见的主调色彩,包括红色、黑色、灰色三种,从而产生“红龙”“黑龙”“灰龙”等不同款式。

其中,偏向慈祥、温和的龙头,多以女性神灵为原型。如流涌尾观音庙的龙头,配色偏浅,色彩丰富柔和,没有胡须,嘴角微扬,脸型饱满,其龙头的整体创作体现和蔼、慈祥;大汾村的妈船天后庙龙头通体红色,轮廓明朗,外形妩媚,线条流畅,神态端庄温蔼,寓意美好……

此外,以往龙头雕刻,往往没有详细的图纸,神情全靠匠人想象,龙头做得好不好,关键看师傅的手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各村龙头形态上的不同差异。


神像提供原始模板

细节之处别有内涵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东莞各地的传统龙头雕刻,大多以庙宇中所供奉的神灵神像为参考,包括形态、神情、色彩等等。就这个层面而言,匠人并非没有模板可以参考,但各自手艺高低仍是绝对关键。比如,万江谷涌的龙头,红面金额、浓眉大眼、胡须浓密且黑的形象与当地洪圣庙供奉的岭南四大海神之一——洪圣王,就有着几分神似。

据了解,在旧时珠三角地区,人们普遍有自己信奉的神灵,并为此修建了大量的祠堂庙宇,神像各具地方特色。东莞位于珠三角冲击平原,水乡一带河网密布,沿海一带面朝大洋,人们大多信奉与水有关的神灵,如北帝、妈祖、洪圣王等。其中,水神北帝又称黑帝,以北帝为参考原型的龙头,整体创作构想着重体现神灵气韵,形象硬朗,大多是黑面、黑胡须的特点,如万江信奉北帝的严屋、流尾涌等村庄,皆有北帝宫,龙头形象有着大体相似的特色。

模板并不刻板,在雕刻过程中,匠人们也会尊重不同村庄的习俗和要求,并融入自己的想象、丰富龙头构造,力求达到“既神似又别具一格”的效果,因此即便是信奉同一神灵,不同村庄的龙头也有一定的区别,比如同样是信奉北帝的新和村,龙头(上图)的面部却不是黑色,而是以红色为主调,并带有金、蓝、黄、绿、黑、白等色彩,既靓丽又威武。

此外还体现在胡须上,有的有,有的没有;有胡须,也分白色、黑色、红色,不尽相同。之所以在此区别,多因与所参考的神灵性别、年纪相关。而胡须的颜色,也与龙头“点睛”处的神灵、或所参考的神灵胡须颜色对应。比如,白胡须是因为龙头在老土地庙“点睛”,老土地公是白胡须;黑胡须是因为龙头在北帝庙“点睛”,北帝为黑胡须。


眼神凸显龙头气魄

经典造型极具神韵

龙头的生命力主要表现在眼睛上。眼睛炯炯有神、且不怒自威的龙头,自然最具生命力,而有生命力的龙头,被旧时雕刻龙头的匠人称为“好龙头”。

共联村的龙头眉毛上扬,双眼神采奕奕,色彩丰富鲜艳,加之以祥云为修饰,在各方面都达到了“好龙头”的标准。新村的龙头以“玉皇大帝”为蓝本,结构紧密、做工精细、用料考究、色彩丰富,尤其是那对活灵活现、威严犀利的眼珠,给人“真龙即现”的感觉,同样是一个“好龙头”。

“好龙头”还体现在匠人雕刻时的创意,以及赋予龙头内涵的丰富性上。比如,新谷涌的天后元君龙头(上图),以“天后娘娘”(妈祖)为原型,以帆形髻(俗称“帆船头”)为主要特征,寓意妈祖心系大海、许身大海、终身不嫁的志向。从该龙头看,发髻藏在“对翼”后方、龙角前方,发髻用夹子别起,两边各有一根波浪形发卡,代表船上摇橹的船桨;顶上再盘有圆形发髻,代表船舵;红头绳盘在发髻里,代表船上缆绳;银钗横向穿过发髻,代表船锚——这些组合叠加在一起,整艘船的模样极为生动,一帆风顺的寓意更为直观。

此外,妈祖的服饰为对襟饰红边,以蓝色为主调,代表海水。新谷涌天后元君龙头在设计和雕刻上同样给予对应,虽然该龙头因年代久远而有所褪色,但红脸、蓝额依旧明晰,眼神威严中不失温和。

总之,该龙头在设计和雕刻上十分忠实地以妈祖形象为蓝本,刻画严谨细密、细节丰富生动,神形毕现、栩栩如生,内涵丰富,是难得的“好龙头”。而这一切或许与当地对妈祖的敬仰有密切关系。据传,新谷涌男丁本姓陈,妈祖姓林,很多村民因敬仰妈祖而将儿子“过契”给她为契子,在孩子姓后加一个林姓,因此该村男性姓名多为“陈林某”。


传统仪式庄严细致

美好希冀蕴藏其中

龙头是龙舟之首,是龙舟最为抢眼夺目的部分。东莞龙头大多用整块樟木雕刻而成,以求灵气十足。因为人们认为樟木是“神木”,有灵气,且容易雕刻、纹路美观,同时具有防虫防腐、经久耐用的特性。

过去,龙舟制作开工时要挑选吉日,举行相关庄重仪式,完成之后同样要选吉日“下水”——也只有龙舟下水当天,才能将龙头安装到龙舟上,且龙头直指江面,顺势推入水中。下水仪式热闹异常,期间要用鸡血或朱砂为龙头点睛;还要采青,由领头人将准备好的香茅迅速放入龙头口中,然后站至船头、双脚用力起跳,使得整艘龙舟震动起来,鼓手同时敲响锣鼓,桡手随即奋力扒桨,在河湾扒上一圈才算结束。

接船仪式期间,要先把标有地名、村名的龙牌插在龙头上,在龙舟的神位插上香烛和龙眼叶,摆上祭品,对龙头拜祭,说上吉利话应景。再把生鸡的鸡冠割裂、将血滴在龙眼上,曰“生鸡点睛”,为新船开光。

每年农历三月底四月初,东莞各地举行的“起龙”仪式,需将龙舟从“龙床”(埋藏处)挖出,清洗、晾晒、打磨、上油。到端午前,村里长辈从宗祠或庙宇内再把龙头“请”出,装嵌在已出水的龙舟身上,再次举行拜祭仪式。期间,龙头也是祭拜的主要对象。祭拜用的物品多以猪肉(一斤左右)、生鸡、水果(苹果、荔枝等)、烧酒、鞭炮等,整个过程都融入了人们的集体愿望:祈求本村风调雨顺,并在龙舟活动中取得好成绩。

龙舟竞渡前,还要举行“旺船”“犒船”,比赛后,夺标的龙舟要进行“谢龙”,各类仪式不一而足。端午节过后,龙头和龙尾再放回祠堂或庙宇里供奉,至第二年端午再来,周而复始,充满仪式感,寄托着人们对于风调雨顺大好年景的向往。


延伸阅读

东莞部分镇街龙头展示

石碣横滘村老龙头

该龙头是石碣横滘村村民划龙舟的精神支柱,一直保存在村祠堂,老龙头栩栩如生,神采飞扬,精工雕刻,犹如蛟龙出海一样,活力无限。当地村民热爱老龙头,每年端午前都会举办村游龙活动。

麻涌漳澎村白须公龙头

麻涌传统龙舟具有东江流域龙舟的显著造型,为“大头龙”。这类传统龙头嘴大,龇牙飞须,有耳有角,集虾眼、鹿角、牛嘴、狗头、鲶须、狮鬃等动物特征于一身,怒目扬须,霸气十足,细看昂首挺胸、轻盈修长,大有腾空跃动的势头。

高埗凌屋村玄壇蛟龙

该百年古龙头是迄今为止高埗留存最完整的古龙头,形象威严,历经岁月沧桑依然毫发无损。据村民回忆,该龙头在清光绪年间雕刻而成,每逢龙舟活动,必定从寺庙中请出。虽然当时的凌屋村村小人少,但依旧都能获得较好名次。

中堂龙王1978

该龙头为实木雕刻、极为厚重,需两名成年男子方可抬起,通体以黑色调为主,造型威猛奇特,因当年中堂江南村划此龙舟取得骄人成绩,“傲视群龙”,故被誉为“龙王”。后村民为纪念这个特殊年份,在龙头上刻上“1978”年份字样,这个中堂有史可考的最老龙头实物,由此得名“中堂龙王1978”。

石龙泗洲村老龙头

龙头整长为1.35米,由肩、颈、颅三部分组成,龙眼上有两片黑色叶片点缀,显得尤为庄严,龙嘴下方还有黑色龙须,凶猛无比,嘴巴朝前张大,彰显必胜斗志。

常平横江厦村老龙头

常平横江厦村,每年农历五月初七、初八有旱木龙游会,众人舞动旱木龙绕村巡游,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游木龙”应来源于“扒龙船”。

望牛墩横沥村老龙舟

该龙头于2004年出自斗朗灼兴船厂,以整块实木雕刻而成,做工精美,结构严紧,用料考究,色彩丰富,配以活灵活现的眼珠、金光闪闪的鳞片、银白色的额头,整体形象极为生动。

洪梅黎洲角村老龙头

该老龙头制造于1938年中秋,洪梅黎洲角村龙舟队曾多次在比赛中获奖,老龙头立下汗马功劳,现一直保存在该村,传承昂扬精神。老龙头神采飞扬、精工雕刻,犹如蛟龙出海一样、威猛英气。

万江流涌尾北帝宫龙头

经广东省文物鉴定站专家鉴定:北帝宫龙头的外轮廓细致观察,器型酷似“龙”的头部,圆润饱满、生猛逼真,但未见有人工雕凿和雕刻工艺痕迹。从木质的外表面看,呈现灰黑色包浆,为在江河里长时间沉浸呈现的特殊效果。依据这件“木龙头”特征初步鉴定,应为明代或明代以前制作。


参考资料

1.《舟行万家——万江国家级非遗项目“赛龙舟”·龙头》东莞市万江文化服务中心编,九州出版社,2017年4月;2.《中堂龙舟传奇》,张波主编,光明日报出版社,2017年3月;3.《13个镇街老龙头齐聚,你知道它们有着怎样的故事吗》,东莞市非遗保护中心“文化莞家”公众号,2021年5月14日;4.《东莞龙舟制作技艺》,张铁文,《润物》2014年第一期



专题监制:张树坚

专题顾问:李炳球

专题策划:雷石鹏 张洪波 何杰

专题统筹:刘爱琳 龙小晖

本期撰文:沈汉炎

本期图片:沈汉炎、东莞日报资料图、东莞市非遗保护中心

专题出品:都市新闻部

本期编辑:王晨征


编辑:王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