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日报社35周年社庆特刊 | 科技创新引领 产业升级蝶变
i东莞 2021-06-01 05:52:10

曾经的巍峨山,红花油茶的枝叶随风摇曳,安静悠闲;如今的巍峨山,莞深携手共建的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此冉冉升起,迈向源头创新这一科技创新最高峰,火热一片。

曾经的东莞,迎改革开放的春风,以传统制造业为支柱产业;如今的东莞,经过多年转型升级,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电子信息产业成为首个超万亿元的产业集群。

2021年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十四五”时期两大目标:创新驱动发展动力明显提升,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湾区创新高地;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打造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全国先进制造之都。

以先进制造业为“根”和“魂”,以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价值链高端化的产业变革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之都……在全球产业竞争之下,曾经产品卖遍全球的“世界工厂”东莞,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将全力打造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化产业新体系,推动“湾区都市、品质东莞”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海丽新材料生产基地项目动工仪式 松山湖融媒体中心供图

从产业到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

4月29日,位于松山湖东部工业园的海丽新材料生产基地项目动工仪式举行。该项目占地30.53亩,将快速、高标准建设集超临界流体发泡材料小试研究、中试及大规模量产线为一体的生产基地。

在5月举行的招商大会上,水乡功能区签约的22个项目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医疗器械、新材料、现代服务等领域高端项目。

小试研究、中试,然后才是生产车间,从生产环节延伸至科研阶段,延伸至产业链的前端。这是东莞面向全球产业化竞争的背景下,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价值链高端化的生动体现。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预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围绕这一目标,我市将继续以实体经济为根基,着力构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价值链高端化,是东莞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一项重要举措。

纵观当今世界,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竞争,早已不是单项比拼。未来的竞争是全球范围产业链与产业链之间、产业集群与产业集群之间的竞争。

2019年出台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成为推进大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

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东莞提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价值链高端化,既是东莞深度融入大湾区的具体举措,也是基于40多年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需求。

■2021年5月21日,水乡功能区东莞数字经济产业基地、新能源产业基地招商大会举行。图为企业代表发言 记者 郑志波 摄

东莞产业链的完备性和安全性有目共睹。东莞拥有工业门类34个,约占全部工业大类的83%,能生产6万多种产品。

截至2020年底,东莞规上工业企业数量突破1万家,数量居全国第2,总产值突破2万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企业实现零的突破,78家企业入围“广东制造业500强”。

产业链的关键在于“链长”,也就是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今年东莞“两会”提出,通过做优做强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的龙头,示范带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通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更多经济发展新元素;通过加快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让新发展动能更加澎湃。

东莞将通过实施重点支柱产业“强心优链”创新工程,建立产业链供应链供需信息发布与合作对接平台等举措,鼓励龙头企业以科技创新做优做强,示范带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推动东莞传统优势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化迈进,加快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服务业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壮大金融业,围绕服务产业、服务城市、服务百姓民生,大力发展产业金融、普惠金融、科技金融、绿色金融、外贸金融、供应链金融,争创省级制造业金融创新示范区。

■位于松山湖科学城的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 记者 蓝业佐 摄

科创引领,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之都

从改革开放之初起,东莞的产业发展之路一直在“跟跑”阶段,从招商引资开始一步步形成以传统产业为主体的产业发展之路。

经过多年转型升级,如今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电子信息产业成为首个超万亿元的产业集群,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在“十三五”期间,东莞上演一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深刻变革,从以“机器换人”为代表的自动化、智能化改造到数字化转型,东莞制造的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

转型升级的背后离不开科技创新的能力跃升。一组数据最能说明东莞在科技创新上的进阶之路。5年来,东莞R&D投入强度从2.36%提至3.06%,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国家级孵化器、省级工程中心、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分别是2015年的2.9倍、3.5倍、1.5倍。全市集聚高层次人才15.6万人,超过50位院士常年在莞开展科研活动,省创新科研团队38个,居全省地级市第一。

从加工贸易到科创引领,“十三五”时期,东莞创新驱动发展获得了重大突破——全球第四台、中国首台散裂中子源投入运行;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加快建设,研究成果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多个创新团队实现产业化发展。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面向未来,东莞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总抓手,构建“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的全链条创新生态体系,助力东莞现代产业体系加速建成。

创新驱动发展动力明显提升,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湾区创新高地,是2021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十四五”时期目标之一。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之都成为东莞上下的共识,也成为东莞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最强动能。

4月22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全面启动,科技创新的引擎在巍峨山下点燃。东莞首个国家战略落地,东莞科技创新从“地方队”跃升“国家队”,在全国创新大格局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2021年,东莞将加快中子治疗技术探索设施、大科学智能计算数据中心等项目建设,形成大科学装置与前沿技术攻关链式协同;组织关键共性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攻关;加快出台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配套政策;建设一批创新创业工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推广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模式,联动研究生培养(实践)计划,打造科创训练营。

依托中国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学装置的“磁极效应”,众多新型研发机构、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以及大湾区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的人才培育等有利条件,东莞科技创新的资源将加速汇聚,形成汹涌澎湃的科创浪潮,加速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湾区创新高地。

立足实体经济,发力科技创新。从东莞制造迈向东莞智造,从传统产业到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从机器轰鸣的流水线车间到原始创新的大科学装置……东莞这座城,正在科技创新的磅礴伟力之下,在产业领域的每个环节发生着深刻变化。这一变化,承载着东莞过往的辉煌,描绘着面向未来的科创宏图,以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之都为目标,推动“湾区都市、品质东莞”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广东汇兴精工智造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智能制造类产品 记者 郑志波 摄

■延伸阅读

东莞产业的蝶变之路

4月22日,松山湖科学城全面启动仪式上,8个创新项目和中科院成功集中签约。

其中,包括广东汇兴精工智造股份有限公司(下简称“汇兴精工智造”)与中科院自动化所合作的“基于数据驱动的高端制造业生产设备故障诊断及预测研究及应用”项目。就在活动的当天下午,汇兴精工智造已经和中科院自动化所朱凤华教授召开了研讨会议。“我们刚吃完中午饭,现在就马不停蹄在技术讨论会当中。”汇兴精工董事长钟辉表示。

据了解,该项目预计研发经费为1200万元,针对高端制造业中的生产设备的故障诊断和预测,利用数字孪生技术构建基于平行智能和数字孪生相结合的生产设备故障诊断预测系统。

从产业到产业链,从产业链到创新链,在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的东莞,“东莞制造”的内涵正在发生质的变化。

这一变化在产业层面而言,是东莞制造产业能级提升,从工业生产以中间产品为主、附加值相对较低的发展阶段,迈向“微笑曲线”两端的生动体现。

毫无疑问,科技创新成为东莞产业蝶变的最强大动能。

细说从前。曾经的东莞,厚街有鞋帽,虎门有女装,大朗有羊毛衫,石碣、寮步和长安有电子信息产品,桥头有纸品包装……

再看今朝。如今的东莞,在松山湖科学城,聚集了中国散裂中子源及30多家新型研发机构,以及华为等龙头企业,科技创新的动能即将迸发;在滨海湾新区,OPPO、vivo、紫光等具有强大科技创新实力企业的项目正在快马加鞭地建设之中,产业发展的前景让人期待……

从“三来一补”起家的加工贸易城市,到如今在科技创新引领下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东莞产业体系升级的蝶变之路,既是东莞践行高质量发展之路的生动体现,更成为窥探中国经济转型的一扇窗口。

记者 张华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