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日报社35周年社庆特刊 | 扮靓城市颜值 提升生活品质
i东莞 2021-06-01 05:47:40

城市品质,是一座城市品位和发展质量的综合体现。其不仅事关城市发展,更关乎百姓福祉。

进入“十四五”崭新征程,紧扣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东莞继续将推动城市品质提升放在重要的位置。

今年初召开的市委十四届十三次全会,对我市推动“1+1+6”工作思路向纵深推进作出部署。在城市品质提升方面,会议强调,要乘势而上,把城市品质提升推向新的高度,更好引领经济社会综合转型。

与此同时,2021年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要大力推进新一轮城市品质提升。以品质提升为牵引,着力推动城市综合环境全面优化。

■2021年3月14日,三江六岸滨水岸线示范段一期市民体验活动在龙湾广场(东江水韵节点)举行。图为航拍龙湾广场 记者 陈栋 摄

高水平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

今年五一假期,三江六岸滨水岸线示范段项目一期工程(龙湾段)人头攒动。历经一年多的筹备建设,该项目正式面向市民开放。4.4公里的亲水岸线,吸引了不少东莞市民前来“打卡”。

市民江边漫步,孩童嬉戏游玩,东江边上白鹭翩飞……东莞的滨水城市风情一览无遗。

打造三江六岸项目,是东莞提升中心城区城市品质中重要的一步棋。近年来,东莞积极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机遇,以城市品质内涵提升为主抓手,深度参与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建设。为推动城市品质“颜值和内涵”双提升,东莞将“强心”建设作为重要突破口,以行政文化中心、两轴三节点地区、国际商务区、三江六岸地区、黄旗南片区建设为战略抓手,着力优化城市格局。

市委十四届十三次全会上,在提及城市品质提升的相关工作时也提到,要高水平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按照市委的工作部署,今年我市将继续以脚步丈量城市,加快完成市、镇(园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同时,将高标准掀起新一轮城市建设热潮,加快推进中心城区“一心两轴三片区”规划建设,加快魅力小城和优质生活圈项目建设进度,推动城市功能品质风貌全面提升。

不仅如此,在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我市还将在虎门高铁站TOD实质性动工的基础上,加快启动更多TOD、TID项目建设;加快推进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和路网建设,下大力气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持续推进交通综合治理,不断提升综合交通品质。健全完善常态化、长效化的管理机制,加快推动城市大脑和智慧城市综合运营管理平台建设,全面提升城市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

除了推进城市规划建设,我市还将城市更新、拓空间作为推动城市品质提升的又一抓手。市委十四届十三次全会对城市品质提升作部署时还明确提出,以城市更新为主战场,加大拓空间力度。

据悉,去年我市将“拓空间”与城市更新、城市设计、乡村振兴、精细化管理等工作有机结合,打造品质生活空间,并在中堂、谢岗打造了优质生活圈示范点。截至去年底,中堂镇18个品质项目中已完工6个,4个正在施工,品质生活氛围初见成效;谢岗镇27个项目中已完工3个,百里碧道等重点项目已入场施工。

久久为功做好污染防治“后半篇文章”

前不久,沿着高速看中国(广东)主题采访活动走进东莞,采访团第三站来到东城街道黄沙河,实地探访东莞河涌治理成效。

走在黄沙河边,河中鱼群游来游去,狗尾草、美人蕉茁壮生长。看到眼前的景致,采访团的媒体记者纷纷为黄沙河的整治成效点赞。

从黑臭水体到获评为东莞市最美河涌,黄沙河华丽转身,是东莞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城市品质持续提升的一道缩影。

近年来,东莞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举全市之力推动污染综合治理工作,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胜利。

其中,东莞去年完成河涌水环境整治213条,建成海心沙资源循环综合利用基地、立沙岛危废处理中心等项目,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建设大力推进。东莞的水环境质量改善幅度全国第三、全省第一,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改善幅度全国第二、全省第一。

翻开“十四五”的新篇章,东莞市委市政府将把城市品质提升推向新的高度,继续将抓好污染防治工作摆在突出的位置上。

市委十四届十三次全会报告提到,要久久为功做好污染防治“后半篇文章”。

按照部署,我市今年将做实河湖长制,着力补齐污水处理能力缺口,完善市政污水收集管网,持续推进雨污分流,确保国省考断面稳定达标,力争年内全部黑臭水体、70%内河涌消除劣Ⅴ类。将实施供水安全保障规划,加大力度整治城市易涝问题。

同时,将持续深化大气、土壤污染防治,加快补齐工业固体废物处置短板,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不断完善生态环境监测“一张网”,鼓励引导更多社会化力量参与环境监管。把生态环境建设深度融入城市建设和城市经营中,建好万里碧道、休闲公园、生态驿站等,打造更多像华阳湖一样具有生态震撼力的美丽河湖、湿地公园,让综合生态效益充分释放,更好惠及发展、惠及社会、惠及市民。

2021年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全面巩固提升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推动环境改善重心向综合治理、生态修复、绿色发展延伸,凸显“半城山色半城水、一脉三江莞邑香”的城市特色,力争实现碳排放达峰走在全省前列,加快实现从世界工厂向生态之都、绿色之城的转变提升。

■东莞把生态环境建设深度融入城市建设和城市经营中,让综合生态效益充分释放,更好惠及发展、惠及社会、惠及市民。图为郁郁葱葱的黄旗山森林公园 记者 郑志波 摄

■新气象

东莞力争年内打造百个“口袋公园”

让市民出门见景见园

家住谢岗富盈小区的罗小姐留意到,小区对面新建不久的小公园如今成了周边群众的新打卡点。

罗小姐说,这座公园面积不大,建成仅有约半年时间。建成以前,小公园所在之处是一个围蔽的空地,还有点脏乱。“现在这里是遛娃的好去处,还建了停车场,既便民,又能提升市容市貌。”

去年以来,谢岗充分利用道路节点、棚改腾空土地、零星地块,见缝插“绿”,将辖区一些小角落打造成为适合群众日常休闲的“口袋公园”及方便群众的停车场。

不仅仅是在谢岗。当前,东莞有越来越多的镇街开始启动建设“口袋公园”。

在今年4月15日举办的“洁净东莞·城市论坛之荟萃银瓶”活动中,出席活动的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有关负责人透露,为持续推进“公园城市”建设,破解东莞公园分布不平衡,让市民能就近休闲、运动、憩息,该局将在“一镇一公园、一村一景点”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提升公园绿地质量和服务半径覆盖率。今年,我市将完成不少于100个“口袋公园”建设;到2025年,将完成全市新建或升级改造“口袋公园”1000个。

据介绍,“口袋公园”是指规模较小的城市开放空间,界定面积400-10000平方米,常呈斑块状散落在城市结构当中,作为城市绿地和公共空间的组成部分,为城市提供良好的生态,可满足人们多元化的日常活动。

在推进“口袋公园”建设中,我市将根据区域特征,做到因地制宜。比如,在城镇区域,会充分利用旧城改造拆迁闲置的、道路两侧缺乏管理的、建筑退缩红线内长期闲置的,以及桥下空间、公园内长期闲置的地块等进行建设;在村(社区),则会充分利用清拆违法占用、违法搭建后的土地,村民住宅周边闲置的、短期内无开发计划的荒废闲置地块和村民宅基地等进行建设;另外,河道整治过程中清理出来的闲置用地也是可利用的对象。

制图/李淑君

记者 伍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