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日报社35周年社庆特刊 | 抢抓机遇开新局 砥砺奋进新征程
i东莞 2021-06-01 05:40:42

启动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72个重大项目、增资扩产项目集中动工,总投资289亿元;全面启动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努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湾区科技创新高地和高品质产业新城;举行战略性新兴产业招商大会,吸引一批世界500强、中国500强、行业知名企业、上市企业、投资机构、重点商行业协会代表来到东莞,签约项目总投资额达1483亿元……奋进新征程,东莞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切实做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马不停蹄冲刺“万亿元俱乐部”。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东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抢抓“三区”叠加重大历史机遇,深入实施省“1+1+9”工作部署和市“1+1+6”工作思路,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强化科技战略支撑,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湾区都市、品质东莞”建设再上新台阶,确保“十四五”开好局,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虎门高铁站TOD项目施工现场 记者 陈栋 摄

培育新动能

全方位打造东莞特色新动能体系

今年春节后开工第8天,东莞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市政府“一号文”《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打造新动能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吹响了加快打造新动能的号角。新动能,也成为东莞经济发展的“热词”。

《若干意见》提出围绕产业、企业、科技、投资、市场和平台六大领域打造新动能,通过人才、数字、品牌持续赋能,全方位打造具有东莞特色的新动能体系。注重“有中生新”与“无中生有”相结合。一方面,聚焦“有中生新”做强存量,依托头部企业和优势传统行业,通过人才数字、品牌等手段,引导企业做强产品终端和销售终端,进一步巩固产业链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聚焦“无中生有”实现突破,大力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提出将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率先导入重大产业发展平台,形成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新格局。尤其要突破思维局限,敢于尝试、敢于创新,围绕新兴产业、网红产业、消费升级等,催生一批“无中生有”的产业。

开局即是冲刺。东莞迅速推动《若干意见》成为实实在在的落地项目。

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成为加快打造新动能的重要抓手。“一号文”发布的第二天,我市召开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动员会,为全市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授牌。东莞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作为深化投资体制机制改革的试点,推出“1+N”产业基地政策,从规划、土地供给、投融资机制、财政投入等方面提供全方位保障。会议提出,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将突出产城融合发展、绿色智慧方向、特色创新集聚、新型产业生态、示范引领发展等发展理念,集中连片土地,聚焦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以“一年起好步、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为目标,打造一批千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构筑支撑未来发展的新动能。

■2021年2月26日,“新产业 新动能”东莞市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暨第一季度重大项目、增资扩产项目集中动工仪式举行。图为东坑会场启动仪式现场首席记者 程永强 摄

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动员会结束后,东莞市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暨一季度重大项目、增资扩产项目集中动工仪式在三个会场同步举行,72个重大项目、增资扩产项目集中动工,总投资289亿元。其中,不少项目就落子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分析此次集中动工的产业项目可以发现,既涵盖信息技术、集成电路、新材料、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包括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食品饮料加工制造业、家具制造业等特色优势产业。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加快打造新动能,东莞坚持“有中生新”“无中生有”两手抓。

约3个月后,2021东莞战略性新兴产业招商大会举行,签约项目总投资额达1483亿元,将东莞培育新动能,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向一个高潮。

■2020年4月28日举行的“品质东莞、线上绽放”活动,篮球明星杜锋在盟大“雀喜易购”展位上为东莞制造直播带货 记者 郑志波 摄

构建新发展格局

建设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现代化枢纽城市

东莞作为经济大市、人口大市,制造业实力雄厚,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东莞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着力建设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现代化枢纽城市。

2月26日上午,东勤通讯高端移动终端智能制造总部项目二期地块宣布成功摘牌。几小时后,该项目宣布正式动工建设。摘牌即动工,东勤项目刷新了“东莞速度”。这是东莞全力以赴扩大有效投资的一个精彩瞬间。

扩大有效投资,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之一。东莞提出,要继续发挥政府投资引领作用,持续巩固提升为投资“松绑”的改革成效,继续大力吸引先进制造业投资,推动优质企业增资扩产,并积极争取将我市优质项目纳入国家、省重大项目清单,力争今年市重大项目投资突破1000亿元。今年以来,东莞各个重大项目稳步有序全速推进。今年1月至3月,市重大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91.7亿元,分别比2020年、2019年同期增长40.5%和47%。

构建新发展格局,东莞的优势在国际循环。东莞提出,以为外资外贸发展赋能升级为抓手,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要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塑,引进更多世界500强、全球行业龙头和“独角兽”企业落户,持续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改革创新扶持外资企业转型的体制机制,建立更加契合外商投资规则的招商体制和有利于优质外资项目落地的空间保障机制。目前可以看到,诸如梅塞尔集团、毕马威等全球行业龙头已经落子东莞。而在外贸方面,今年一季度,实现进出口总额3216亿元,同比增长28.6%,外贸规模在省内仅次于深圳,居全省第二。

国内循环则是东莞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潜力所在。东莞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开拓国内市场。支持出口企业转内销,建设首店经济聚集区,推动“品牌赋能行动”,对于获行政认定的中国驰名商标的注册人最高给予100万元奖励。为此,东莞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首店经济 促进商业消费升级的若干措施(试行)》,提出聚焦中心城区、松山湖、滨海湾新区等区域重点商圈,积极招引国内外具有影响力、代表性的知名品牌和原创品牌开设首店,力争到2023年推动各类品牌首店落户东莞不少于100个。

东莞也深挖潜力激发市内消费,优化拓展消费网络,推动消费业态创新。今年以来,东莞持续开展“乐购东莞”等促消费活动。春节期间,“东莞手信年货节”联合6家头部零售企业的46家线下门店进行销售。3月底,由省商务厅、东莞市政府主办的2021广东促消费(春季)暨“汽车消费节”活动在东莞启动。五一期间,东莞连续三天发放近500万元消费券,撬动企业投入,掀起新一轮消费热潮。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22.24亿元,同比增长34.6%,增速排名全省第三。

■今年4月,松山湖科学城全面启动建设 记者 陈栋 摄

营造创新生态

举全市之力高水平建设松山湖科学城

松山湖是东莞创新发展的领头羊。自2001年启动建设以来,实现十年上台阶、二十年大跨越,成为最能体现东莞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成就的一张亮丽名片。去年,松山湖被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进入由“园”变“城”的新阶段。

今年4月,松山湖科学城全面启动建设,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同步启动,18位著名院士专家受聘担任科学城顾问,8家科技企业牵手中科院系统,推动一批高新技术转化落地……伴随着一个个项目的实施,一个个设想正在落地。

东莞提出,要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长远的战略眼光、更饱满的精神状态,坚持举全市之力高水平推进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努力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湾区科技创新高地和高品质产业新城,为东莞乃至全国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

东莞也以松山湖科学城建设,牵引带动创新生态和创新能级进一步提升,完善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四大创新体系”,以更好支撑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

除了松山湖科学城建设,东莞还支持滨海湾新区加快打造莞港特色合作平台,谋划建设上市企业总部基地、大湾区大学科技园、滨海湾青创城等,对接自贸区创新资源外溢,探索离岸创新、莞港“三链”融合。全面铺开水乡功能区建设,加快打造数字经济产业园。支持银瓶创新区立足生态资源禀赋,打造粤港澳生态发展创新区。围绕创新生态营造,东莞还提出大力推进产业链创新链双向融合。

创新需要人才支撑。东莞努力打造更优温度、更有吸引力的人才高地。将进一步整合优化现有人才政策,树立更加开放的用才导向,聚焦重点招引产业、重大科研项目,实施创新团队、高层次人才机构化、成建制同步应急,探索特定“双聘制”高端人才与全职引进人才享受同等政策待遇。优化出台2.0版“技能人才之都”政策,大力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建设筹集安居房5000套,规划建设一批人才社区、青年人才驿站。优化调整高端人才个税补贴等政策,扩大人才入户“秒批”范围,全面实施优才卡,为人才在东莞工作生活提供全方位便利。

■东莞三江六岸滨水岸线龙湾段吸引不少市民拍照打卡 记者 陈栋 摄

提升城市品质

引领经济社会综合转型

有什么样的城市,就有什么样的产业,就有什么样的人才。近年来,东莞以城市品质提升引领经济社会综合转型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显著成效。今年,东莞要乘势而上把城市品质提升推向新的高度,更好引领经济社会综合转型。

五一假期,东莞三江六岸滨水岸线龙湾段人头攒动。江边鹭鸟、空中廊桥、绿荫小道,吸引不少市民在4.4公里长的亲水岸线拍照打卡。同时,黄旗南香遇走廊一期工程向市民试开放。这是近年来东莞“强心”运动成果的一个缩影。自2019年东莞中心城区“一心两轴三片区”建设总指挥部和现场指挥部成立以来,通过引入高水平的城市综合运营商,探索全流程代建代运营、片区总设计师制度等政策机制创新,全面推动规划蓝图落地实施,加速提升中心城区城市品质。更早之前的1月20日,中心城区重点项目集中启动,5个项目中,有3个位于东莞CBD。备受瞩目的东莞CBD建设按下“加速键”。

新一轮的城市品质提升,东莞继续大力推进“一心两轴三片区”建设,努力让中心城区每年都有新变化,都有新惊喜。进一步明确镇街轨道站场TOD、TID开发功能和规模,高水平建设一批“轨道+物业”“轨道+社区”示范项目,启动70个特色精品村建设,建成第二批3个特色连片示范区。持续推进品质交通千日攻坚,构筑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二主六辅”综合交通网络,将区位优势转换为交通优势。全面巩固提升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今年要确保实现全市国考、省考断面水质全面稳定达标;全市黑臭水体全面消除,省定的一级支流全面消除劣Ⅴ类,内河涌劣Ⅴ类比例低于30%;城镇污水集中收集率达到64%、污水处理厂进水BOD浓度达到80mg/L以上。强化城市周期精细化管理,建立“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城市体检机制,严格规范农房建设管理,建设“无废城市”,全面启动消除存量垃圾工作,坚持公交优先发展,整治中医院等片区拥堵,完成50个以上堵点治理,新建停车位6万个。同时,在城市文化软实力上下功夫,着力建设更高水平的社会文明,支持加强历史文化保育,打造更富内涵和活力的品质文化之都。

为给高质量发展拓展空间,东莞以城市更新为主战场加大拓展空间力度。在“工改工”三年行动计划基础上,深入推动存量工业集聚区改造取得更大突破,加大力度盘活存量工业用地,打造新型产业社区。强化陆海资源统筹利用,深化重点招商园区(低成本空间)拓展,全力保障重大项目、增资扩产等用地需求。其中,在重点招商园区(低成本空间)拓展方面,自去年5月开启试点以来正加速扩容,今年3月东莞一次性为10个重点招商园区(低成本空间)授牌,累计可提供的低成本空间面积已达31.77万平方米。到2022年底前,东莞将有100万平方米高品质低成本空间。

办好民生实事

持续提升市民群众生活品质

3月11日上午,东莞市人民政府与南方医科大学合作共建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东莞医院举行揭牌仪式。这被认为是东莞与南方医科大学深入交流合作、共同建设卫生强市和打造健康东莞的一大盛事。广大市民可以在东莞得到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

东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共享成果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心用情办好重点民生实事,持续提升市民群众生活品质。

东莞市人民医院与南方医科大学建立新型合作关系是东莞推动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全面提升的其中一个合作。东莞提出,市中医院以及几家区域中心医院与相关高等院校的合作也要进一步做深做实。围绕全面推进健康东莞建设,东莞还提出,要着眼“后疫情时代”,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要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医院创建和区域中心医院建设,引导镇街公立医院向“大专科、小综合”转型,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提质增效。

刚刚公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东莞常住人口超千万人,这意味着市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东莞也提出全力打造品质教育,并于5月由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东莞市打造品质教育十二项行动计划》,至2025年力争完成新改扩建公办中小学校210所,增加学位约32万个。该行动计划包括12个文件,涉及公办中小学建设、学前教育普惠健康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通高中“双特色”优质发展、民办学校规范提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高等教育创新发展、打造“莞邑良师”、推进“品质课堂”、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推进智慧教育、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等内容,着力破除制约我市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积极探索东莞特色高质量教育发展道路。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东莞提出要推进更高质量就业创业,全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探索建议与新就业形态相适应的服务模式和制度供给,深入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同时,东莞将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东莞,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首席记者 林朝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