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旗峰雅韵|名将辈出力拔山河扬国威,举重之乡赓续荣誉谱新篇
i东莞 2021-05-23 18:15:13

2021年3月1日,石龙再一次因举重运动吸引全国的目光。这一天,中国举重博物馆在石龙正式破土动工。该馆建成之后,将成为我国第一家以举重运动为主题的专业博物馆,承担起弘扬中国举重文化、传承中国举重精神的重任。

石龙,占地面积仅10多平方公里,是东莞土地面积最小的镇。然而当年只有约4万人口的石龙,却哺育出新中国第一个打破世界纪录的陈镜开、四破世界纪录的叶浩波、三破世界纪录的陈满林、中国首枚举重奥运金牌获得者曾国强、奥运冠军陈伟强、奥运亚军赖润明、奥运季军叶焕明……截至目前,石龙举重健儿先后19次打破世界纪录,获得29个世界冠军。1984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石龙“举重之乡”光荣称号。

( 中国举重博物馆效果图)

一个小镇能为中国举重赢得这么多的荣誉着实不易。国家体育总局举摔柔中心主任、中国举重协会主席周进强形容中国举重博物馆落户石龙是“正逢其地”,国家女子举重队总教练、奥运冠军张国政认为石龙举重取得的辉煌是“不可复制”。

石龙是如何与举重结缘,并逐渐成为“冠军摇篮”?石龙人为什么对举重运动有特殊的偏爱,并作出如此卓越的贡献呢?我们走进位于东江之滨的石龙,试图寻找答案。

【起源】

陈镜开惊天一举掀起热潮

举重是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项目,是随着人类的生产活动、军事斗争、宗教娱乐等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人类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求生存、求发展而逐渐演进的。从生活、生产方式,发展到健身娱乐活动,举重逐渐成为竞技运动的项目。

( 20世界50、60年代,石龙举重健儿的训练器材)

举重在中国已经有2700年悠久历史。中国古代举重活动萌芽于春秋以前,唐代以后举重成为武举制选士的重要依据,两宋和明清时期,武举考试中对举重项目提出进一步的要求,更进一步推动古代举重的发展。总体而言,古代举重活动主要有翘关(也叫拓关、招关)、扛鼎(也叫举鼎)、舞轮、舞刀、掇石、举石狮、举石担、举石锁、负重物等形式。其中,举石担从明朝开始出现。据《都门琐记》记载,石担为“以木贯两巨石、举而较之”。石担的形状结构,与现代举重比赛中使用的杠铃相若。而举石锁在清朝更加普遍。该石锁用石块凿成,中间有握手处,因形状像古铜锁而得名,重量一般为20至60斤。举石锁时,手执锁梁,表演各种姿势。当时,还有一个“石锁会”的组织,专门练习和表演举石锁,有单手举、双手举、横举、前举等练习和表演方式。

举重活动为何在石龙兴起?石龙当地流传一个说法——明末清初,在以水路为主要运输渠道的年代,石龙是东江运输的交通枢纽、咽喉之地。由于石龙码头众多,航运繁盛,商业发达,不少人以搬运为生。茶余饭后,搬运工常常进行举石担、石锁等训练,来增强自身的肌肉力量。此外,还有人在劳动间隙“坳锄头”“坳条凳”来练手劲。清代,石龙新维村走出了叶国昌等武举人,印证了举重活动在石龙是由来已久的。

国际竞技举重运动(指在国际上流行的杠铃举重运动)于19世纪在欧洲兴起,20世纪20年代中期开始在中国上海、广州等城市开展。由于石龙当时与广州的联系紧密,因此现代举重运动很快传入石龙。新中国成立后,体育运动得到蓬勃发展,现代举重运动也日益广泛地开展起来。1953年,石龙人陈镜开组成15人的青年健身小组,自制土石担,还集体购置第一副铁杠铃,开展举重锻炼。1954年,石龙镇工会也购置了一些举重器材,逐渐在工人中开展举重锻炼。

(陈镜开在训练中)

这期间,陈镜开在广州谭氏健身院学习举重。1954年底,中南军区体工队举重教练李启龙来到广州谭氏健身院物色举重运动员,当时19岁的陈镜开身高仅1.49米,但双腿强壮有力。李启龙一下子看中了陈镜开的身体条件,把他带到体工队,进行专业的举重训练。

1956年6月7日,“中国、苏联举重友谊赛”在上海卢湾体育馆举行,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队参加最轻量级比赛的陈镜开,在挺举第三次试举中成功举起133公斤,打破由美国运动员温奇保持的132.5公斤的最轻量级挺举世界纪录,新中国第一个体育世界纪录就此诞生。

(1956年6月7日,陈镜开成为新中国第一个打破世界纪录的运动员)

陈镜开的惊天一举在国内外引起极大的反响,石龙人民更是倍感自豪。陈镜开打破世界纪录后回到石龙进行表演时,盛况空前,观众达1万多人,整个广场站满了观众,掀起广大青少年参加举重训练的热潮,极大地推动石龙举重运动的发展。

【发展】

一副土杠铃开启育才之路

陈镜开的成功,让石龙青年备受鼓舞,纷纷学习举重。石龙镇政府因势利导,1957年成立了业余举重队,确定举重为重点体育项目。石龙业余举重队由14人组成,由陈镜开的大哥陈枝担任教练。由于白天大家都要学习、工作,因此只能在晚上练。当时晚上没有电灯,大伙凑钱买煤油灯。训练器材就是用陈镜开当年用过的红石担,还自己制作石饼、石锁等器材。当年,他们就凭着“一副土杠铃、一盏煤油灯”,为国家培育举重苗子。后来,陈枝参加了全国举重教练员训练班,为石龙举重接下来的科学训练打下基础。

1958年,石龙举重运动员洪惠明被选拔至省队,随后叶浩波也进入省队。1961年,石龙建立业余体校,时常邀请陈镜开、陈满林等国家队、省队优秀运动员来石龙作示范表演,进行技术指导,并进行举重动作姿势和裁判理论的讲座。每次表演和讲座均座无虚席,举重运动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 陈镜开指导陈伟强训练)

1961年前,石龙举重训练的对象主要是职工,后来陈枝总结了陈镜开、陈满林、叶浩波等人的成功经验,认识到从小培养举重人才的意义,先后吸收了5名13至15岁少年参加举重班。1963年,小队员发展至13人。1964年,从小培养的模式在石龙工交小学进行实验。结果,该校参加训练的36名少年举重运动员,原来体质较弱的,全部变强,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学校和老师都很满意。随后,石龙各中小学和15家厂店都分别成立举重队。

1965年初石龙确定开展举重运动的方向是:“面向学校、面向少年,以学校为阵地,以少年为重点,体校为中心,从小着手培养”。石龙体校采取全面身体素质训练为主,与举重专项训练相结合的方法,在12所中小学开展举重活动,有200多名学生参加系统训练,并有56人达到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促进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1965年12月,全镇少年举重比赛就有11所小学的158人参加。从此之后,石龙定期举办全镇性的举重比赛,做到多层次竞赛、多类型选拔、多形式筛选,不断发现和挑选人才充实队伍。

(陈镜开回到石龙体校指导小队员训练)

随着群众性举重运动的发展,出现了技术指导和器材不足的矛盾。石龙本着自力更生的原则,1965年培养了以体育教师和青年教师为对象的52名业余举重教练员,整理编印简明举重教材,逐步把举重列为体育课的内容,并组织活动交流经验,提高举重骨干教练水平。同时,发动群众自制土杠铃,仅学生就做了200多副,镇和基层单位购买练习杠铃43副,训练场地因陋就简,并以露天训练为主。

1973年左右,石龙在人民广场北侧建设举重楼。1980年,又在人民广场东侧建了新校舍,新校舍建筑面积达1362平方米,举重训练房、课室、宿舍、饭堂一应俱全。1984年,女子举重在中国开始发展,石龙体校也顺势开展女子举重训练。1994年左右,石龙体校搬迁至石龙体育馆旁边,学习、训练基础设施和环境又上了一个档次。

经过多年来的探索,石龙体校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从小培养,多年训练”的路子。训练方法上,采取一般训练和重点培养相结合、全面素质训练和基本技术训练相结合。多年来,从石龙走出去的运动员以基础好、起点高、进步快著称。1983年,石龙体校获得“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

据不完全统计,石龙历年来为国家举重队输送了近20名选手。这些举重健儿不负众望,先后19次打破世界纪录,获得29个世界冠军,2枚奥运金牌,1枚奥运银牌,1枚奥运银牌,在国际举重赛、亚洲举重赛、全国举重赛中更是夺魁称雄,硕果累累。名将辈出的石龙体校,更被誉为举重界的黄埔军校。

【辉煌】

石龙选手多次扬威世界赛场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种种原因,中国举重运动员很少有机会参加国际比赛。因此,他们的目标就是要打破世界纪录,挑战运动极限,为祖国争光。

1956年6月7日,陈镜开打破美国运动员温奇创造的世界纪录之后,又于11月在两项赛事中两次打破最轻量级挺举世界纪录。然而,这三次世界纪录,陈镜开都是在国内创造的,一些西方国家拒绝承认,认为这些纪录是“写出来的”。一年之后在莫斯科举行的“第三届国际青年友谊运动会”,陈镜开以挺举139.5公斤的成绩第四度刷新最轻量级挺举世界纪录,并以322.5公斤的总成绩击败苏联名将哈里苏夺得冠军。这是中国举重运动员在比较重大的国际比赛中夺得的首枚金牌。自此以后,陈镜开赢得国际认可。1958年至1964年期间,陈镜开分别在莱比锡、莫斯科、太原、北京、上海五次打破挺举世界纪录。

(石龙举重三杰(左起陈镜开、陈满林、叶浩波))

陈镜开完成第九次刷新世界纪录的创举后,以叶浩波、陈满林为代表的石龙新一代举重运动员被给予厚望。令人振奋的是,他们没有让大家失望——叶浩波在1964年至1965年期间四次打破抓举世界纪录;陈满林在1965年至1966年期间,三次打破推举世界纪录,成为中国第一个打破推举世界纪录的运动员。1956年至1966年期间,中国举重选手一共30次打破世界纪录,其中石龙人陈镜开、叶浩波、陈满林占了16次,他们三人被誉为中国举重界的“石龙三杰”。

1974年,随着中国重返国际举联,中国举重运动的国际交往开始增多。这一年,中国参加了第七届亚洲运动会和第48界世界举重锦标赛。这两次比赛,由于中国举重运动刚恢复不久,水平与强队有一定的差距,成绩并不理想。但是,当时已经33岁的陈满林先是在亚运会上获得挺举各总成绩第二名、抓举第三名,后来在仓促参加世锦赛的情况下,获得挺举第五名,抓举和总成绩第八名。1977年,36岁的陈满林再次为国出战世锦赛。比赛中,他克服了降体重和身体不适造成的困扰,获得挺举亚军和总成绩季军。这是中国举重队第一次在世锦赛上获得奖牌。

陈满林为中国举重队在世锦赛取得零的突破后,由于年龄较大决定退役。这个时候,另外一名石龙小伙多次闪耀国内赛场、打破世界青年纪录和全国纪录,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这个小伙就是陈镜开、陈满林的侄子陈伟强。1979年6月7日,陈伟强在上海卢湾体育馆以151公斤的成绩,打破由伊朗运动员保持6年之久的56公斤级挺举世界纪录。不得不说的是,这是1966年后,中国举重选手第一次打破世界纪录。更为巧合的是,6月7日是新中国第一个体育世界纪录诞生23周年的日子。陈镜开23年前正是在这一天、这个场馆、这个项目创造了新中国第一个体育世界纪录。同年11月4日,陈伟强在第33界世界举重锦标赛上,以153公斤的成绩,再度打破56公斤级挺举世界纪录。

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中国队因故缺席。正值巅峰时期的陈伟强,也错失了在奥运会一展身手的机会。随后,陈伟强遭遇手肘脱臼、急性肝炎等困扰。尽管如此,陈伟强依然没有放弃训练,目标依然是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此时,石龙体校还培养出以曾国强、赖润明为代表的新生代选手。

(石龙选手在洛杉矶奥运会夺得2金1银,左起陈伟强、曾国强、赖润明)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这是新中国第一次派出代表团参加,中国举重队派出10人参赛,陈伟强、曾国强、赖润明三名石龙举重选手赫然在列。最终,他们没有辜负祖国和人民的期望——52公斤级的曾国强为中国举重队夺得首枚奥运金牌,60公斤级的陈伟强同样为国夺金,56公斤级的赖润明获得银牌。曾国强、陈伟强、赖润明凯旋后,东莞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他们在众多群众的簇拥下,由莞城一路巡游至石龙。同年9月,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石龙镇“举重之乡”称号。1988年汉城奥运会,石龙选手叶焕明夺得铜牌。

(1984年奥运会后,石龙举重健儿凯旋归来)

为了表彰陈镜开致力于奥林匹克运动的推广,九破世界纪录的奇迹及为发展举重运动所作的杰出贡献,1987年,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向陈镜开颁发奥林匹克银质勋章,这是第一个中国运动员获此殊荣。

(萨马兰奇为陈镜开颁发奥林匹克银质勋章)

20世纪90年代,石龙体校又涌现出李创欢、殷伟权、卢汝棋、何星辉等优秀选手,他们在各大赛场摘金夺银。与此同时,石龙女子举重也全面开花。1991年在保加利亚举行的国际举重锦标赛,石龙举重队以广东队的名义代表国家参赛,获得4金1银。1997年至1998年,史丽华斩获第十二届世界女子举重锦标赛、第五届世界运动会冠军,并打破了64公斤级挺举世界纪录。岳平田包揽第四届世界青年举重锦标赛75公斤级三枚金牌,打破挺举青年世界纪录。

进入21世纪,石龙选手陈幼娟、李绍兴、邓世伟,分别在世锦赛、国际赛、亚洲赛登上领奖台。去年全国女子举重锦标赛,年仅19岁的彭翠婷2超世界纪录,7破全国成年纪录和青年纪录,未来可期。刚刚结束的2021年全国举重锦标赛暨十四运举重比赛预赛,由石龙举重基地培养的邓世伟、何尧延、吴海丰、彭翠婷、曾田甜,悉数获得全运会决赛的入场券。放眼全国举坛,一个土地面积只有十几平方公里的小镇,能有5名选手同时闯进全运会举重项目决赛实属罕见。

【传承】

全力建设中国举重博物馆

石龙举重成绩不仅优秀,而且还曾举办过国内外大型举重比赛,包括第二十届亚洲举重锦标赛、第六届亚洲女子举重锦标赛、第七届亚洲青年男子举重锦标赛、中日举重友谊赛、第六届全运会举重比赛等大型赛事,创造了乡镇办亚洲举重锦标赛的历史。广东省举重队的选手多次在石龙打破世界纪录,石龙也被誉为是广东举重的福地。

( 1988年,第二十界亚洲举重锦标赛在石龙体育馆举行)

为了弘扬石龙举重精神,石龙1985年左右在中山公园竖立了一座举重塑像,成为石龙标志性的地标。2006年6月7日,中国第一座举重博物馆——石龙举重博物馆建成启用。该馆占地约600平方米,通过大量的历史图片、视频、实物,生动展示新中国第一个打破世界纪录的运动员陈镜开、四破世界纪录的叶浩波、三破世界纪录的陈满林等一大批石龙著名举重运动员为祖国征战、为民族争光的光辉历史和拼搏之路,激励人们发扬顽强拼搏、无往不胜的精神。

(石龙举重像)

开馆当天,时任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李梦华和陈镜开以及奥运冠军曾国强、陈伟强、吴数德、姚景远、唐灵生、陈晓敏、林伟宁、丁美媛、张国政、唐功红、陈艳青在石龙留下手印。2010年广州亚运会、2011年深圳大运会举行期间,世界举联、亚洲举联等领导以及外国举重选手、教练慕名来到石龙举重博物馆参观,无一不对石龙举重取得的成绩点赞。

在办好石龙举重博物馆的基础上,2011年石龙获得中国举重协会同意筹备建设中国举重博物馆。经过多年的筹备,中国举重博物馆终于在今年3月1日在石龙体校旧址破土动工。中国举重博物馆以“众举一片天、留得住记忆、撑得起未来”为设计理念,最大限度保留历史建筑及历史信息,并结合现代博物馆功能需求,打造出举重文化发展和教育新场所。

为了进一步丰富中国举重博物馆馆藏,中国举重博物馆筹建办今年1月开始面向全社会征集举重项目文物藏品,中国举重协会也向举重奥运冠军、世界冠军发出倡议。公告发出后,举重界人士纷纷响应,向中国举重博物馆捐赠文物藏品。截至目前,中国举重博物馆已经征集到各类藏品近3000件。可以预料的是,中国举重博物馆建成之后将成为挖掘中国举重历史、传承中国举重文化、向世界展示中国举重形象的新地标,成为全世界举重运动从业者、爱好者的“朝圣之地”。

参考资料:

1,《中国举重运动史》,国家体委文史工作委员会、中国举重协会编,武汉出版社,1996;2,《亚洲举重史》,钱光鉴、杨世勇著,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3,《东莞市体育志》,《东莞市体育志》编纂委员会编,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4,《石龙镇志》,东莞市石龙镇志编纂委员会编,岭南美术出版社,2004

专题监制:张树坚

专题顾问:李炳球

专题策划:雷石鹏 张洪波 何杰

专题统筹:刘爱琳 龙小晖

本期撰文:陈沛鸿

本期编辑:郭小斌

本期图片:石龙供图 陈沛鸿

专题出品:都市新闻部


编辑:郭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