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旗峰雅韵|​采撷莞邑文史遗珠,东莞那些鲜为人知的名人佳话(上)
i东莞 2021-03-14 19:19:29

千年莞邑,人杰地灵,东莞历史底蕴深厚,民风淳朴,可谓镶嵌在南粤大地的一粒明珠, “岭南文明发祥地、中国近代史开篇地、华南抗日根据地、改革开放先行地”的形容恰如其分。

如今,东莞又增添了一项全新荣誉——“中国新一线城市”。的确,东莞有文物可考的历史可追溯到五千多年前,悠久的璀璨历史、光荣的革命传统、辈出的历代名人,以及遍布的古遗址、古建筑、非遗项目等,都是东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直观载体。

历史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也是一座城市底蕴和品质的重要标志。2021年是东莞建设“品质文化之都”的攻坚之年,深入挖掘东莞历史底蕴,对整合东莞历史文化资源、夯实东莞历史文化底蕴、提升市民文化自信,都有着重要意义。是故,接下来两期“旗峰雅韵”,不妨通过拾遗史料回到过去,看看东莞那些鲜为人知的名人佳话——


祁衍曾

名著《牡丹亭》男主角原型


汤显祖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被评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其戏剧作品《还魂记》《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其中《还魂记》(即《牡丹亭》)更是其代表作,数百年来不仅深深影响国人,也传播到英、日、德、俄等众多国家,被视为世界艺术殿堂里的瑰宝。

根据考证,汤显祖《牡丹亭》的创作与岭南有着密切关联,剧中男主角柳梦梅,是中国小说史及其戏剧史上第一个正面光辉的岭南人物形象。“但恐怕很少人会想到,汤显祖与东莞素有渊源,与东莞人情缘深厚。”文史学者周松芳认为,《牡丹亭》最具神采之处,不在于女主角杜丽娘,而在于男主角柳梦梅这一典型岭南才子形象的塑造。汤显祖的岭南之行,尤其东莞之行对《牡丹亭》的创作影响深远,“男主角柳梦梅的重要人物原型之一,正是东莞人祁衍曾”。

据民国《东莞县志》载:祁衍曾,字羡仲,个性通脱不羁。曾在游历武夷山、白鹿洞后困于南昌,“作乞食文,汤显祖见而奇之,遂订交”。据周松芳考证,祁衍曾是汤显祖最好的岭南籍朋友之一,他们的交往应早于万年四年(1576年,时汤显祖27岁,尚未出仕),其一生中写过《红泉卧病怀罗浮祁衍曾》《送祁羡仲访琅琊丁太仆》《忆祁羡仲武夷》等诸多与祁衍曾有关的诗歌。

万历十九年(1590年),汤显祖上奏《论辅臣科臣疏》,抨击朝政,被贬广东徐闻添注典史。《牡丹亭》正是汤显祖从贬谪地徐闻北归后创作,也是其岭南之行的最大收获。1963年初,时任中国剧协主席的田汉曾有诗曰:“徐闻谪后愁无限,庾岭归来笔有神”“柳垂横浦岭梅香,若士南归写丽娘”,点明岭南之行对汤显祖创作《牡丹亭》的巨大影响。

汤显祖南行之际,祁衍曾因丧母悲伤过度去世,其特地到东莞,抚其遗孤,作《东莞县晋黄孝子特祠碑》,赞其“读书而豪”;作《惜东莞祁生》以抒伤心之意;即便晚年辞官家居后,亦念念不忘,为其作《忆祁羡仲武夷》等。

“凡此,足以见出他们生死不渝的深厚情谊,将其作为构思和塑造柳梦梅形象的来源之一,也是顺理成章的。”周松芳表示,“从人物原型来讲,汤显祖有许多岭南故交,都或多或少影响到人物的塑造,但最具原型特征的,非东莞人祁衍曾莫属。”

周松芳以汤显祖诗歌《粤装偶见祁羡仲刀子》中“半烛燕姬胡帕头,对此函嘲作燕语。男儿生不遇风尘,酒妇人中顿此身。一掷蛾眉能百万,看君似是有心人”的字句分析,认为该诗写祁衍曾对于醇酒妇人的态度,最堪玩味。“这种因痴而豪的形象,与《牡丹亭》中柳梦梅因痴情于杜丽娘、不惧掘墓开棺的豪侠形象,有异曲同工之妙。”

汤显祖与东莞的深厚情缘,还表现在与翟从先、钟宗望等诸多莞人的交往上,并留下大量相关诗文,尤其对后者还曾专门创作一剧(《八水庵作剧送宗望》)。此外,汤显祖在《罗浮山赋》序言中,还提到他有一个堂伯(叔)葬于东莞:“今上辛卯夏,余以言事尉海北。冬,道南海,过哭再从父墓东莞焉。抚友人祁衍曾之孤,遂如罗浮。”


黎攀镠

早于林则徐上书禁烟

(东莞市中堂镇黄涌黎氏大宗祠内的黎攀镠画像)

1839年6月,林则徐在东莞虎门销烟,掀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东莞也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篇地。时至今日,一说起中国的禁烟、禁毒历史,最先想到的便是虎门销烟,以及林则徐、朱嶟、黄爵滋等清代禁烟名臣。

根据史料,最早明确提出、并上奏禁烟主张和方法的人,当属东莞潢涌人黎攀镠,1836年至1837年,其先后三次给道光皇帝上奏折疏,痛陈鸦片泛滥罪状,明确提出禁烟方法,比黄爵滋的《请严塞漏卮以培国本折》、林则徐的《奏复黄爵滋塞漏培本之折并酌议禁烟章程六条折》等,还要早上两年。

黎攀镠(1793年-1866年),东莞中堂镇潢涌村黎氏第22代子孙。道光三年(1823年)进士,授户部云南司主事,历河南司主事、江西司员外郎、湖广道御史,擢礼科给事中,迁福建兴泉兵备道,以江南河库道归家。为官近二十载,重民生、严执法,革除陋规,惩治元凶,颇有政声。著有《诒荫堂奏议》《鹭门集》。

面对英国鸦片走私,当时清廷出现“弛禁”和“严禁”两派,且弛禁派一度占上风,黎攀镠旗帜鲜明地站在严禁派一方。道光十六年(1836年),时任湖广道监察御史的黎攀镠看到当时“鸦片流毒日深,纹银偷漏日甚”,但“粤海关监督传集洋商,有弛禁鸦片烟并抽收税课之议”,心忧时局,先后上《敬陈粤东积弊十事疏》《请严禁鸦片以塞漏卮疏》。尤其后者,怒揭洋人来华贩卖鸦片的不良居心,痛数鸦片流毒之剧,反复陈述弛禁鸦片后清廷国体民生将会受到无尽毒害,严加斥责主张弛禁鸦片者的荒谬无知,力谏道光帝整饬弊政、严禁鸦片,“凡二千五百言,论述严密,笔锋犀利,直中要害”。次年,黎攀镠又上疏《请禁止趸船穷治汉奸之窑口截纹银出洋去路折》,进一步提出“一在断外夷趸船,一在穷汉奸窑口,一在缉匪徒快蟹”的禁烟方法,并详细分析出三种禁烟方法的可行性。

可惜,黎攀镠的上书并未被道光皇帝采纳,直到1838年,鸦片走私危害严重到非治不可的地步,道光皇帝才命各省将军、督抚开会讨论禁烟问题。当鸿胪寺卿黄爵滋的“塞漏培本折”和湖广总督林则徐的“禁烟章程六条折”,分别在当年农历四、五月先后呈至道光皇帝,轰轰烈烈的虎门销烟呼之欲来。

(虎门鸦片战争博物馆,林则徐虎门销烟复原雕塑)

第一次鸦片战争,清军节节失利,最终,清廷与英国侵略者签署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宦海沉浮二十载的黎攀镠,悲观无奈,以父母年纪大为由,辞官回家,此后再未复出。

清代学者许枋在黎攀镠《诒荫堂奏议》一书的跋文中表示,黎攀镠上章《请严禁鸦片以塞漏卮疏》时,“夷祸未烈,鸦片流毒未深,银钱漏卮未尽也”,若“令疆吏实力奉行,后患犹可及止”。奈何弛禁一派“粉饰相沿,几视谠言为迂阔,驯至流毒日甚,重烦朝廷宵旰之忧”。尽管“此夫子(黎攀镠)所为隐痛”,且极力上疏陈奏,奈何事有不济。然虽事不济,亦“固无负乎言责矣”。

黎攀镠的禁烟奏折亦深受东莞学者陈伯陶赞赏,其编纂的《东莞县志》中就有《黎攀镠传》,记录了他的禁烟观点和方法,并给予“虑至远,谋至深”的高度评价。可以说,黎攀镠明断独醒,虑至远,谋至深,陈义恳切,敢怒直言,其识见、胆气,可与黄爵滋、林则徐诸公齐。


罗立斌

最早进行“白毛女”剧本创作

新中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是我国近现代歌剧发展史上具有里程意义的代表作品,是中国民族歌剧成熟的标志、发展的奠基石。自1945年在延安公演后,《白毛女》引起极大反响,艺术界先后出现据此改编的各种形式的同名音乐剧、京剧、舞剧、电影等等,以不同的艺术形式,将这段故事从平西传至全国、走向国际,至今长盛不衰。

众所周知,歌剧《白毛女》来源于晋察冀边区的民间故事“白毛仙姑”,但鲜为人知的是,最早挖掘并创作成歌剧的作者,是一位来自遥远南方的东莞人罗立斌——1917年生于东莞县茶山镇的罗立斌,青年时期在广州读书。20世纪30年代中叶高中毕业后投笔从戎,加入中国共产党,“转战在恒山、华岳以至抗美援朝前线;60年代初期,专业从政,直到近年始从而笔耕于桂海之间”。

罗立斌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知识分子,散文、诗歌、杂论、纪实文学、音乐、戏剧等皆有涉猎,出版有诗集《战记游踪》《溪海集》,纪实文学《八年烽火战芦沟——八路军挺进军抗战纪事》,杂论《罗立斌政文杂论》,以及《峥嵘岁月稠》等著作多部。此外,还创作了十几首知名的革命歌曲。

罗立斌创作的歌剧《白发女神》,是“白毛女”的最早版本,该剧概括旧社会亿万农民倍受压迫的苦难历史,崇扬了劳动人民的反抗精神。据罗立斌《关于歌剧<白发女神>写作的回忆——答晋察冀抗战文艺研究编委》一文记载,1941年罗立斌在晋察热(平西)“担任挺进军司令部宣传部长,又是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晋察冀分会的委员,下属有一个表演水平还可以的挺进剧社。”那年夏秋之交,他听到“白毛仙姑”故事后,“觉得既可作为反封建的政治宣传,又有破除迷信的教育意义”,于是“在感愤之余,很快构思、动手写了一个两幕的小型歌剧——《白发女神》。”该剧本中,罗立斌不仅将《战斗生产》《二月里来》《大刀进行曲》等红色歌曲加入,还创作了主题歌《报冤仇》及其他插曲,有效烘托气氛、推动情节发展。次年春,《白发女神》开始在平西各地演出,影响颇大。

1945年,鲁迅艺术学院集前人所长,构思、创作完成新歌剧《白毛女》。该剧比1941年罗立斌《白毛女神》的内容、场次、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方面都要更加丰富。对此罗立斌表示,抗日战争中期,民族矛盾仍是主要矛盾,因此《白毛女神》与后来的大型新歌剧《白毛女》,时代背景虽有所不同,但反映“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让鬼再为人”的主题思想史是一致的。



黎冰鸿

《南昌起义》绘就恢宏历史

(2016年11月15日,“冰韵鸿图——黎冰鸿艺术研究展”在东莞市莞城美术馆开幕。图为观众欣赏油画《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部分国民革命军在江西省南昌市举行武装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

历史上,虽然没有留下关于南昌起义的影像作品,但与之相关的绘画作品不少,其中能得到史学界普遍认同的,黎冰鸿的油画《南昌起义》无出其右——该作品场面壮阔非常,给人以震撼心灵的宏大气息,生动还原了那个历史性时刻,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以及那段可歌可泣的光辉历史,再现了一个个动人心魄的细节和瞬间。几十年来,一代代中国人从这幅画作中感知伟人形象、回望革命烽火。由此油画《南昌起义》,成为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经典之一。

2016年,“冰韵鸿图——黎冰鸿艺术研究展”在东莞莞城美术馆开展,展出《南昌起义》等数十幅经典作品。这是黎冰鸿艺术展首次回到故乡举行,许多观众这才获知,原来黎冰鸿竟是东莞人。

黎冰鸿(1913-1986),原名炳康,东莞凤岗人。其1913年9月12日出生在越南鸿基,儿时因时常临摹各种历史故事、戏曲人物绣像的香烟画片,接触并喜欢上美术。1928年,在海防市侨英学校读书时,他在画家阮有悦指导下,开始比较正规、系统的绘画基础训练,期间通过阅读鲁迅的杂文、普列汉诺夫的文艺理论等,逐步形成了“艺术要反映社会现实生活,要有利于民众和社会的发展,否则就是苍白的、没有生命的”之类文艺思想观念。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黎冰鸿认为在国难当头之际,艺术必须投入人民大众的生活中、投入抗日救亡洪流中,其在粤港一带积极进行抗日宣传工作,1947年又前往苏北解放区随军征战。这期间,黎冰鸿创作了《我们只有一条船——斗争》《袭击》《敌人给我们把武器弹药送来了》《游击队在敌人后方壮大起来了》等红色经典作品。

1953年,黎冰鸿被调往杭州,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从事教学管理,以及艺术研究和创作工作。从1956年开始,黎冰鸿进入创作旺盛期,积极探索创作了众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油画,如《水电站发电了》《南昌起义》《周总理来到新安江水电站》等作品。其中《南昌起义》,成为其艺术代表作。

(1955年黎冰鸿自画像,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1959年到1977年,黎冰鸿三次绘制《南昌起义》,前后历经近20年,分别为1959年中国革命博物馆(现为国家博物馆)、1960年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1977年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三幅。这段往事,构成了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一段佳话。期间,“他为了创作好这件作品,一直追溯到井冈山上。他将自己融入历史的瞬间,贴近往昔的声息去感受,去与每一位领袖对话,并将这一切化变为中国革命历史绘画的经典之作。”


参考文献:

周松芳:《汤显祖的东莞情缘——〈牡丹亭〉男主角柳梦梅原型之一是东莞人》、《汤显祖的岭南行及其如何影响了〈牡丹亭〉》、《最忆是岭南:汤显祖的岭南行与岭南情》;黎胜仔等《潢涌村志》;陈伯陶《东莞县志》;南方新闻网“樨香馆主”《东莞文化名人劝戒鸦片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第一册)》;罗立斌:《峥嵘岁月稠》;苗利辉:《民族新歌剧的奠基石——论歌剧《白毛女》对中国新歌剧的创作影响》;黎冰鸿《峥嵘岁月稠·黎冰鸿自述》;中国文化报冯智军:《黎冰鸿:画笔铸史的时代艺者》等


专题监制:张树坚

专题顾问:李炳球

专题策划:雷石鹏 张洪波 何杰

专题统筹:刘爱琳 龙小晖

本期撰文:沈汉炎

本期图片:沈汉炎、陈栋、陈帆

专题出品:都市新闻部

专题编辑:王晨征


编辑:王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