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旗峰雅韵|莞邑醒狮源远流长 薪火相传名扬四海 
i东莞 2021-03-01 01:58:29

(2021年2月26日,石排镇醒狮麒麟闹元宵活动在城市广场举行,中坑明德醒狮团进行醒狮高桩表演)

说到醒狮,对于东莞人而言,有着一份熟悉而充满真挚的情感。过年舞醒狮,是东莞的传统习俗之一。每逢佳节,莞邑大地总能听到“咚咚 锵、咚咚锵”的锣鼓声,看到热闹非凡的舞狮表演,人们通过舞狮活动,祈求平安吉祥。

莞邑醒狮,属于中国狮舞中的南狮,始源于明代,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是一种深受东莞人民的喜爱,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的 民间艺术,更是东莞参与人数最多、活动规模最大的民间艺术活动之一。目前主要分布在东莞的石排、大朗、长安、虎门等地,尤以石排镇中坑村的醒狮为代表。

翻开历史的扉页,东莞舞醒狮不仅在当地拥有极高知名度,更在国内国外闻名遐迩,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莞石排、长安、虎门、大朗等醒狮队在国内外大赛上斩获众多奖项,享誉中外,这让醒狮文化在莞邑大地广为流传,得以良好传承发展。

莞邑醒狮文化历史悠久

谈及醒狮,不得不提到狮舞。狮舞,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在中华各族人民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狮舞历史久远,《汉书·礼乐志》中记载的“象人”便是狮舞的前身;唐宋诗文中多有对狮舞的生动描写。现存的狮舞分为南狮、北狮两大类,南狮具有较多的武功高难技巧,神态矫健凶猛;北狮娇憨可爱,多以嬉戏玩耍为表演内容;根据狮子造型制作材料和扎制方法的不同,各地的狮舞种类繁多,异彩纷呈。

醒狮,属于中国狮舞中的南狮。历史上由唐代宫廷狮子舞脱胎而来,五代十国之后,随着中原移民的南迁,舞狮文化传入岭南地区。明代时,醒狮在广东出现,起源于南海县。现流传于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华侨中间;在广东境内主要分布在佛山、遂溪、广州、东莞等县市。自古以来,广东醒狮被认为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节庆,或有重大活动,必有醒狮助兴,长盛不衰,历代相传。

相传,东莞醒狮始源于明代,至清朝时,东莞民间开始盛行春节舞狮活动。据宣统《东莞县志》载:“元夕,张灯,烧火树(烟花),为狮、象、鱼、龙百戏。”“冬至犁耙挂上墙”,民间开始各种各样的活动。抗日战争胜利后,东莞(县)的舞狮活动发展较快。每年的农历大年初一至初三,有千余人结队 “游会”三天,舞狮为主要活动。1949年以前,技术精湛的有龙舞、凤舞、狮子舞、麒麟舞、貔貅舞,以狮舞最具代表,舞后演拳术。

由于历史原因,舞狮活动在东莞一度中断,但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东莞舞狮活动重新发展起来。据《东莞市志》(1979-2000版)记载:“80年代初,县内恢复一度中断的醒狮贺岁活动。90年代,醒狮贺岁成为主要娱乐活动之一。从初一早上到下午,狮鼓声响遍村镇的大街小巷。但多数 ‘醒狮队’只有三五个人,一人用手提录音机播放锣鼓声在前面走,两人舞狮跟在后,挨家挨户舞拜,户主一般用三五块钱便可打发。而一些单位或厂家,则请当地较有名气的醒狮队上门贺岁。这一天,除了舞狮之外,还有舞麒麟、唱凤、武术和篮球比赛、拔河比赛、放电影和演唱粤剧等文体活动。正月初三仍有欢度春节的各种活动,如舞狮、舞麒麟、舞貔貅、舞龙、舞凤、飘色、演戏、杂耍、体育竞赛等。”

1985年,东莞武术醒狮协会成立,东莞市舞狮活动进入有组织、有计划的发展阶段。1997年至 2001年,每年元宵节举行有百余台醒狮、麒麟、锦龙采凤等表演的全市群狮贺元宵活动。此后,东莞市涌现出一批高水平的醒狮队,参加国内外的醒狮大赛,取得优异成绩,向中外观众展现“南狮” 的新风采。

东莞醒狮文化闻名中外

醒狮民间艺术在莞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深受群众喜爱。据了解,东莞舞狮以村为单位,大的村分坊,每坊亦有狮(或麒麟、貔貅、凤、九节龙);城镇以行业为单位。上世纪初期,银行业发达,造出金银狮,只用于开张表演。1949年前后,以木屐工会为最强,木屐行业衰退后,莞城以建筑队醒狮最强。改革开放以后,东莞醒狮恢复,曾两次举办百狮庆典活动,群众舞狮氛围十分浓厚。醒狮活动在东莞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尤其是在石排、长安、大朗、虎门、樟木头、清溪等镇有着良好的发展,东莞的醒狮队曾在国内外大赛上斩获众多大奖,展现出东莞深厚的醒狮文化底蕴。

据《大朗镇志》记载,醒狮活动是 大朗的传统文体活动,历史悠久。早在清朝末期,大朗就有醒狮文体活动的历史记载,据老艺人叶沃筹先生口 述:上世纪初期,大朗有麒麟、醒狮武术馆20 多间,其中陈叶六围有8间。1921年5月初,大井头曾派出一支麒麟、醒狮、武术队前往广州表演,受到孙中山先生的嘉奖。从此以后,大朗各村纷纷成立麒麟馆或醒狮馆,凡年满16岁的青年男子都要加人麒麟馆或醒狮馆。每逢春节或者重大节日, 醒狮出动,挨家逐户拜年,深受群众喜爱。

(明德醒狮团在天安门广场参与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 石排供图)

1997年,大朗巷头醒狮队在东莞市第四届运动会醒狮比赛中夺得亚军。2000年,巷头醒狮队受国家体育总局指派,代表中国参加在加拿大多伦多举行的国际醒狮邀请赛一举夺冠。2002年巷头醒狮队被授予“东莞市第三届文化艺术玉兰奖”。2004年,大朗被评为“广东省民族民间文化 艺术之乡”(醒狮之乡)。 醒狮文化在长安镇家喻户晓,是东莞狮舞运动发展较好的地方之一。 1997年1月,长安镇成立龙狮运动协会,1997年3月,在欧亚第四届舞狮邀请赛中,长安镇街口醒狮队代表中国参赛获得冠军。1998年,长安镇锦厦狮舞受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 心指派为“中国国家队 ”,代表中国队,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国际龙狮邀请赛 ”夺得总冠军。1998年,长安镇获 “广东省民族间艺术(醒狮艺术)之乡”。1999年,长安镇被评为“中国民族 艺术之乡”。2000年2月,国家体育总局命名长安镇为“中国龙狮运动之乡”。

而在虎门镇,东莞市虎门白沙醒狮 团于1996年6月下旬参加加拿大“多伦 多国际醒狮汇艺节”,击败马来西亚、美 国、加拿大和北美地区的竞争对手,一 举夺得大赛最高奖——“金狮奖”。随 后,东莞市虎门白沙醒狮团接受中国驻加拿大大使馆和赛会的委托邀请,先后到温哥华、魁北克等地方进行公开表演,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

除此之外,东莞醒狮在石排镇有着最为广泛的群众性,是当地历久不衰的民间艺术活动,而中坑村又最能体现东莞狮舞的特色和传承发展。

相传石排狮舞起源于明代,中坑 村自建村以来就有舞狮的传统习惯, 但在1995年以前,舞狮只是村民平常 劳作之余自娱自乐的一种文化活动。 为了让中坑村醒狮得到传承和发扬, 1995年5月,石排中坑明德醒狮团正式成立。后来,“醒狮踩高桩”正是石排镇明德醒狮队在“广东省南海武术 醒狮”张志华教练的指导下,在广东传统醒狮采青和踩梅花桩套路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充分发挥了醒狮道具的特有功能。1996 年,明德醒狮“醒狮踩高桩”在全国第六届“群星奖”广场舞蹈大赛上,荣获全国社会文化艺术领域的政府最高奖项——唯一特别大奖。此后,明德醒狮团受邀到全国各地以及国外参加文化交流,如香港、北京、越南、意大利、匈牙利等等。1997年,中坑村被省文化厅授予“广东省民间艺术之乡”称号,2000 年又被国家 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醒狮舞蹈)之乡”。2007 年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近年来,明德醒狮团先后受邀参加香港回归21周年大型巡游活动、受邀成为篮球世界杯东莞赛区暖场表演嘉宾。特别是201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参与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在全国观众面前大放异彩,让东莞醒狮文化品牌广受赞誉。此外,2019 年6月,在佛山“新凯广场杯”岭南狮王争霸赛中获得“狮王”称号。2019年10月,参加 2019“黄飞鸿杯”第十五届世界华人狮王争霸赛暨水上飞狮赛中获得水上双狮挑战赛金奖,声名鹊起,成为东莞醒狮文化当中独特的名片。

传承创新传统文化 延续醒狮雄风

东莞醒狮造型威猛、色彩斑斓,和南狮同宗同源,醒狮的步伐、配乐的打法,基本套路等各有特点,是一种集音乐、舞蹈、武术表演及雕塑、 绘画、刺绣等工艺于一体的民间综合艺术。

如今,属于中国南狮的东莞醒狮,在石排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特别是到了现代,中坑明德醒狮吸收北狮的优点,融合南北狮型和意,并不断吸取其他艺术形式,如戏剧、武术等,使这种古老的艺术焕发出新的活力。石排狮舞表演融杂技、武术、舞蹈、音乐于一体,是一种综合的艺术表演形式。表演时两人前后配合,前者戴狮头,后者俯身双手抓住前者腰部,披上由毛缀成的狮皮饰盖扮演狮身,两人合作扮演一头大狮。

在狮舞的种类方面,一种是金狮,又叫太狮,用于迎宾或隆重的交往礼仪,还有黑狮、红狮、银狮。据说分别代表张飞、关公和刘备,反映不同的性格,如黑狮威武凶猛,红狮凝重,银狮温和。石排中坑醒狮制作精良,色彩鲜艳华丽,有红色、金黄、银色、黑色,意义各不相同,红、 黄、银色象征喜庆、和谐、财富,黑色则是权威的象征。在狮舞的音乐方面,“鼓”是醒 狮舞的主要乐器,加上锣、钹,形成锣鼓喧天、排山倒海之势。鼓声的强弱、快慢、急速与柔和,是根据醒狮舞的不同套路、不同动作而设置的。击鼓的技法、姿态,手势的花样十分讲究。鼓谱有三星鼓、五星鼓和七星鼓三种。

而在狮舞的动作与套路方面, 据老艺人讲,舞狮的步法完全采用南拳武功之四平马、子午马、麒 麟 步 、跳步 、座盘步(即老树盘 根)、翻身、翻滚等。这些动作硬桥硬马,刚劲有力,步法稳固,落地生根,凡学舞醒狮者,必须先学南拳,以打基础。舞醒狮的表演程序是:出洞、下山、过桥、饮水、 采青、醉睡、醉醒、上山、玩球、大 头佛戏狮,采青是高潮。采青分 “采高青”和“采地青”。其中,“采地青”又分水青、蟹青、桥底青、拆字青等。套路丰富,多姿多彩,技巧高,难度大。此外,还有“狮子 花灯”、“狮子吐球”、“大头佛引 狮”和近代发展起来的竞技性极 强的“高桩狮”、“梅花桩狮”和“狮 子走钢丝”等绝活。

石排醒狮在表演技巧上,更是借鉴了中国武术,尤其是南拳的一些招数和步法,使用高桩等新的道具,不断增加表演难度,创新表演技巧,大大增加了醒狮的观赏效果。而在编排上他们又借鉴戏剧的表演方法,在醒狮中融入一些情节和冲突,讲述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充分体现了南狮灵性和智慧的特点,同时也采用舞蹈,充分运用狮子的形态语言,表情达意,使到石排醒狮更具人性化和抒情性。

进一步打响醒狮文化品牌

当下,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价值观的变化,喜爱舞狮的人日渐减少,东莞醒狮的传承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基于此,近年来,东莞醒狮文化在非遗保护工作推动下,得到了很好的弘扬和发展。

随着“非遗进校园”等相关活动的开展,舞龙、舞麒麟、醒狮等民间传统文化在东莞中小学生中得到良好传承,不少学校还以此为特色,组建社团和表演队伍,除了日常表演之外,还参加各类比赛。如大朗巷头小学,从2005年起,在全市率先普及校内醒狮技艺,并成立武术醒狮社团,由巷头社区出资聘请号称“两广狮王”“国际金狮王” 的郭谦荣师傅主教,目前,该校已形成一支稳定队伍,成为大朗逢年过节醒狮表演的主力军。其中, 2015 年大朗闹元宵活动上,该校由120多名小学生舞动60头醒狮, 成为活动最大亮点。

(大朗体育馆,60头醒狮共舞庆元宵)

而在石排,作为我市龙狮界唯一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 目的狮队——明德醒狮,一直以传承和弘扬醒狮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己任,为了更好地传承醒狮文化、丰富校园传统文化活动,近年来在东莞市文化馆的指引下,明德醒狮团通过非遗文化进校园的方式,走进东莞市内43所学校展示醒狮文化,同时在镇内选取两间中、小学开展醒狮第二课堂教学,通过非遗文化进校园,开展青少年暑期醒狮武术培训班以及开展公益演出,把 优秀的醒狮非物质文化遗产带进当代青少年的生活中,希望能影响更多的青少年对醒狮文化的重视, 吸引更多的人员加入到传承和弘扬醒狮文化的队伍中来,培养优秀的醒狮文化传承苗子。

(2020年莞脉传承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在松山湖清澜山学校举行)

此外,明德醒狮根据近两年的外出比赛和演出经验,结合自身实际,组建专业队员、聘请高水平的教练对其进行指导,丰富南狮传统套路,创编增加一些观赏性强的表演项目及元素,为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筹备,未来将通过两个5年计划,把明德醒狮打造成为全国有名、粤港澳大湾区醒狮行业的佼佼者,努力让明德醒狮成为 全国乃至世界了解东莞,了解石排的一张亮丽的名片。

(2019年元宵佳节,小朋友们在莞邑元宵游园会上表演舞狮)

如今,醒狮文化在东莞各镇有序发展,石排、万江、长安、莞城、道滘、清溪、樟木头等地一批醒狮队伍茁壮成长,在国内、省市各类大 赛活动常见身影,进一步打响东莞醒狮文化品牌。

主要参考资料:1《. 东莞市大朗镇志》2010版;2. 姜喜平《“南 狮”历史文化与发展现状的研究》;3《东莞市志》1995年版;4《东莞市志》1979-2000版;5《. 东莞历史文化专辑·东莞风情录》

专题监制:张树坚

专题顾问:李炳球

专题策划:雷石鹏 张洪波 何杰

专题统筹:刘爱琳 龙小晖

本期撰文:梁盘生

本期图片:郑琳东 郑志波 郑家雄 (除署名外)

出品:都市新闻部

编辑:陈秋宇

编辑:陈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