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东莞轨道一号线工程师刘丹林:希望顺利完成年度工程计划
i东莞 2021-01-28 22:08:52

顺着楼梯往下走,向下十多米,就来到了正在建设中的轨道一号线大岭山东站,从地铁站穿过几百米隧道,刘丹林来到盾构机施工作业现场检查。

刘丹林是东莞市轨道一号线建设发展有限公司项目管理工程师,他和其他三位同事一起负责轨道一号线1302标段23公里长的建设项目管理工作。他们每天在工地上协调、检查,守护着轨道一号线的安全建设,负责的项目实现零事故。

▲东莞轨道一号线建设项目管理工程师刘丹林通过视频监控查看各个工作点上情况

疫情期间推动项目及时复工复产

刘丹林有着丰富的地铁施工管理经验。2014年他来到东莞发展,先后参与了东莞轨道二号线和一号线的建设。

轨道一号线是我市规划线路最长,有史以来基建工程投资规模最大的项目。由东莞市轨道一号线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工程的建设、运营和维护管理工作。该公司工程管理部下设4个小组,每小组3-4人,每小组负责轨道一号线一个标段的管理工作。

刘丹林就是其中的一个小组的负责人,他们小组负责的是1302标段的管理工作。

“每天负责编制、审核文件,安排工程计划,协调问题,现场检查工程施工安全、质量、进度等。”刘丹林向记者介绍,他的职责是保障轨道一号线建设的安全和进度。

在参加轨道一号线建设以来,最令刘丹林印象深刻的还是去年新冠疫情期间,轨道一号线的复工复产工作。

“当时公司一声号召,同事们纷纷响应,按时返岗,迅速组织各参建单位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协调各类生产物资供应,最终于2月22日实现了轨道一号线的全面复工,成为东莞市首批复工的重点项目之一。”刘丹林介绍,疫情期间,人员、生产物资都存在到位困难的情况,但同事们众志成城,克服各种困难,确保了工程及时复工。

而今年春节期间,整个轨道一号线参建单位将有500多人坚守岗位。刘丹林认为,正是这种责任感,凝聚了大家,确保了一号线的建设进度。

▲刘丹林在隧道中检查安全措施

做好每一个细节,确保盾构机安全始发

2020年8月末,轨道一号线首台盾构机在滨江体育馆站准备始发。由于该地段地下存在富水砂层,地面紧邻高层住宅楼房和城市主干道。如果盾构始发作业出现问题,很有可能发生涌水涌砂事故,将会造成地面沉降甚至塌方,给周边建筑物和城市交通带来安全风险。

“要做好每一个细节,确保万无一失。”作为工程管理者,刘丹林不敢有丝毫大意,他组织参建单位多次对施工方案研究,反复验证地层加固效果,检查盾构机各部件的性能,所有条件完全达标后,盾构机终于始发。

为了确保安全,当晚刘丹林一直在现场值班。不凑巧的是妻子打来电话说孩子发烧,由于始发安全责任重大,刘丹林决定让妻子带着孩子去看病,自己继续坚守岗位。

最终,经过参建各方的努力,滨江体育馆站盾构机顺利始发,标志着东莞轨道交通1号线建设进程步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向按期“洞通”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东莞轨道一号线大岭山站建设现场

积极协调啃下施工“硬骨头”

2020年11月,轨道一号线大岭山东站基坑开挖,施工单位开挖过程中遇到了微风化花岗岩地层,岩石强度超过100Mpa。

“前期地质勘查时未揭示微风化花岗岩层,开挖快要见底的时候才发现,正常作业每天可以开挖3000立方米土石方,但是遇上微风化花岗岩层后每天的进度只有20立方米左右,连炮机的破碎头都打断了。”刘丹林说。

工程进度不能停滞,面对这个难啃的“硬骨头”,刘丹林组织设计、勘查、施工、监理等单位的人员现场勘察,召开地质变更会议,通过多方研究最终决定了爆破施工,并成功解决了微风化花岗岩层开挖难题,确保了工程进度。

在各方的努力下,大岭山东站于2020年12月25日成功实现封顶,为一号线首座结构封顶的地下车站。

▲刘丹林正在隧道中检查安全措施

现场检查从不落下

作为轨道一号线建设的工程师,刘丹林大部分时候都是在现场协调和检查。这项工作关系着轨道一号线的施工质量和安全,关系着千家万户。

为此,轨道一号线公司制定了“5+2”“白+黑”工程管理制度,采取“四不两直”的方式不定期、不定时对现场作业进行检查。

“我们是全时段现场巡查,检查是否违章作业、安全是否可控、如果存在安全隐患,则立即要求整改。”刘丹林说,同事们都对轨道一号线的建设倾注了心血,夜间检查完经常是凌晨两三点,但是第二天大家都正常上班。虽然按照公司的制度,夜间巡查和周末值班可以调休,但有同事调休假已经积累了20多天,还是没时间休。

“希望轨道一号线能够平安顺利完成年度工程计划。”谈起新一年的期待,刘丹林如此说。

文字:范德全

摄影:陈帆 视频:陈帆

编辑:王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