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旗峰雅韵|却金亭碑:近500年风雨沧桑讲述廉政故事
i东莞 2020-12-06 18:25:41

在莞城老街光明路转悠,不经意间,来到光明路与教场街交界处,这里曾是东莞最早的墟市之一——“教场墟”,也曾是当时东莞最热闹繁华的地方之一。在这里,有一个仿古亭子格外引人注目,亭子里面竖立着一块成人高的石碑——却金亭碑。隔着透明的玻璃罩,青石身板、红砂石基座的却金亭碑,虽经历了近500年风雨沧桑,却依旧矗立美丽如初。

却金亭碑讲述了明嘉靖十七年(1538)番禺县尹李恺却金不受的廉政故事,反映了明代中国与泰国友好贸易往来的历史,是东莞古县城的历史地理坐标,也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不可或缺的历史丰碑。

时光任飞逝,往事越百年。如今,却金亭碑已从古县城的历史地理坐标,逐渐成为老街闹市中一处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融入到市民的日常生活中。它在老街的拥抱中,在光明路车水马龙的喧闹中,安静得像个智慧的老人,润物细无声地引导着人们正直、努力地生活。

【文物档案】

却金亭碑

却金亭碑的碑文完好记载了明嘉靖十七年(1538),番禺县尹李恺却金不受的廉政故事,也记载了我国对外贸易、友好交往的史实。

却金亭碑为青石制,高1.84米,宽1.02米,红砂岩方形底座。碑的上部呈弧形,雕刻着细腻的云海涌日花纹,花纹间是古篆体的“却金亭碑记”碑额,下面是楷体碑文,刻有《却金亭碑记》,碑文共21行,满行50字。碑体周边雕刻有祥云。碑文镌刻精良,字迹至今清晰。

却金亭碑碑文行文流畅,纹饰精美,书法别具一格,是研究明代书法和石刻工艺的艺术瑰宝。

却金亭碑立于明朝嘉靖二十一年(1542),重修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1979年8月20日成为市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7月17日被列入广东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2006年底,莞城文化部门为了加强对却金亭碑的保护,在碑上修建了一个木石结构的仿古亭子。

念番禺县尹李恺廉政故事

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却金亭碑,到底讲述了怎样动人的故事? 《东莞县志》云:“却金留芳坊,在教场左,夷人为番禺县知县李恺立,给事中王希文有记。”此外,又有:“(嘉靖)十七年,番禺令李恺榷莞税,抽分番舶,丝毫不染。夷人请于藩司,于邑教场建却金亭。”亭坊既立,时人又勒二碑以记其事。

据碑文记载,明朝对外商贸发达,广州、东莞已成为当时主要的贸易港口之一。对当时靠近中华的东南亚各国,明朝政府采取睦邻政策,随进贡的商船来华贸易,商品是免税的。但到了明朝中叶后,朝廷军政疲敝,财政紧张,官场也日益腐败,广东市舶司(负责进出口商船事宜的机构)的官吏对东南亚诸国的商船也要封船抽分(按货物比例征收实物为进口关税),一些地方对外通商秩序混乱,贿赂和乱罚问题严重,甚至还有对外商拉差、劳役的现象。

1538年(嘉靖十七年),暹罗商人柰治鸦看带着该国国王的文书引信、货物来到东莞港,请求进行通商贸易。当时是颇有政声的番禺县令李恺临时负责相关工作。李恺认为当前检查进出口货物的一套制度手续繁冗,决定加以改革。他结合朝廷以往政策和当前实际情况,上书两广总督署衙门,提出要简化管理,简便手续,外国商人只需自报货物数量进行检验,不封船、不抽税,不拉差劳役,不无故骚扰等主张。

李恺的上书很快得到批准,东南亚诸国商人无不欢呼感动。暹罗国来华首领柰治鸦看还众筹了两百两金子要送给李恺。但被李恺一而再再而三地拒绝了。柰治鸦看又感动又无奈,于是和暹罗使者柰巴的一同到两广总督署衙门,请求用李恺不肯接受献金的故事,在东莞择地建牌坊和却金亭,以表彰李恺的廉政美德。当时的广东通判侍御王十竹听说此事欣然批准。

1541年(嘉靖二十年)东莞县县丞祁门李楣,见有坊而无碑,不能表彰李恺功德,便请王希文撰《却金坊记》,并立了碑。但碑文重点写立碑缘由和经过,对“却金”一事,提得不多。因此,到第二年,巡按广东监察御史姚虞来莞视察,对却金故事心生羡慕,驻马于亭前不走。他旁边的知事蔡存微对他感慨说,“可惜只有匾,却没有碑具体记载这件事,我担心时间长了亭子倒塌了,这件事情就会被历史遗忘了。”他的这句话触动了姚虞,他便亲撰《却金亭碑记》,并立碑在亭内,说希望记录这件实事,让它不朽。

明代中泰交往的历史见证

482年过去了,却金坊已经消逝在时间里,演武场也慢慢变成了一条熙熙攘攘的街道,却金亭碑矗立在街角,终日守望着来往的行人。

但港口来往的商船自那块石碑竖起就从未停止,异国的商人在这里买卖货物,短暂停留后又离去。一年一年周而复始。而却金亭碑,它和它所称颂的李恺都是那个时代的自然产物,更是当年这样繁华的外贸图景里,不可或缺的一抹颜色。

可以说,却金亭碑不仅对研究明代对外贸易及涉外税制改革方面,有重要历史意义,而且对当前廉政教育建设也有深刻启迪意义。

事实上,我国唐代就在广州设立了管理海关货物的市舶使,到了宋代,“其利不赀,榷金山珠海,天子南库也”,所收的税款是其他海路的数倍。东莞,是这条“广州通海夷道”的必经之地。

到了元代,东莞隶属广州府,因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逐渐成为其对外贸易极重要的交易地。东莞上通省会,下接香山,外有大洋,广及万顷,俨然是“番东之要津”。潮汐出入,内外网来,都以此为咽喉。资福寺在元至正六年(1316年)投铸一口大钟,就是古波斯商人捐赠的鍮石。

明代正统以后,东莞南部地区成为西方商人在东南沿海最重要的贸易区域之一,其中有座小岛,在葡萄牙商人加丁核打的笔记中写作Tamao的,更被称作“贸易岛”,中西商人大多在这里盘点货物,达成交易。在澳门开埠前,东莞就这样起着广州外港的作用。东莞的莞香、莞席、莞盐亦借此便利行销海外,商船到了外埠,进口外国的怀表、五金,再回到东莞贩售。

“(却金亭碑)从中可见明代海外贸易和市舶司制度的一个侧面,成为明代中泰交往的一个历史见证。”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袁丁曾在《东莞却金亭碑小考》一文中提出另一个观点,“对于研究中外史关系来说,却金亭碑是明代中泰友好往来的不可多得的史料,它补充了正史记载的不足。”

石碑让这段历史留存下来

在2001年第四期的《岭南文史》中,广州博物馆研究馆员陈鸿钧曾发表过《两方明代石碑 一则海贸故实──《却金坊碑》《却金亭碑》考述》,文中显示,“位于中南半岛南端的暹罗(泰国)很早便与中国有着海贸来往,六朝时期的汉文文献即记载了两国之间的交通往来,嗣后两国关系史不绝书。入明以来,暹罗同中国贸易更频繁,关系愈密切。”

据不完全统计,在整个明代(1368—1644)的270年中,暹罗派遣使臣到中国访问共有112次,平均两年多一次。中国明王朝的使臣访问暹罗也有19次之多。其关系之密切,由此可见。这种频繁的使节往返,除政治上互相支持以外,其目的主要在于经济贸易。明代初年,中国厉行“海禁政策”,严禁私人同海外各国进行贸易,也严禁外国商船到中国通商。因此,暹罗国频繁遣使,就是通过这种特殊方式达到贸易的目的,即所谓的“朝贡贸易”。

陈鸿钧特别指出,现遗存在广东东莞的《却金坊碑》和《却金亭碑》两方明代石碑便生动记述了明嘉靖年间两国间的这则贸易故实。

也许是贸易带来了城市发展的便利,至民国时期,围绕东莞的迎恩门、却金亭碑,形成大批的沿街商户,这里面最繁华最出名的,要数中兴路和大西路一带的骑楼建筑群。哪怕到了今天,从光明路漫步至却金亭碑,沿路市场、商铺、美食餐馆依旧鳞次栉比,凸显浓郁的商业氛围。

随着时间的流逝,却金亭和却金坊都经历了重修,也都经历了毁灭,现如今,《却金坊记》石碑收藏在东莞市博物馆里,而却金亭碑依旧屹立在原地,一直被人们守护着,也这正应了立碑时知事蔡存微的感慨:只有石碑能让这段历史留存下来,成为典故,教育着后人。

83岁的梁伯是是土生土长的莞城人,提及却金亭碑,梁伯滔滔不绝地讲起了关于却金亭碑的故事。他说,从小就听老一辈讲却金亭碑的故事,可谓是百听不厌,几百年前的老故事,就这样口口相传到今天。梁伯还说,现在时代变了,老莞城的年轻人,已经很少会去关心却金亭碑的故事,但他依然希望,却金亭碑的故事能够被更多的年轻人知晓。

莞城老街的一道独特风景

当年那些暹罗(今泰国)人立碑于此,就是为了向更多人讲述一个发生在这里的廉政故事,刻画并颂扬一个正直清廉官员的形象。好在,莞人对却金亭碑故事的挖掘,对它的保护和传承一直都在延续。现在,却金亭碑除了讲述这段近500年风雨沧桑的廉政故事,也正在发挥它作为文物应有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文化传承,正在成为莞城老街的一道独特风景。

2006年5月25日,却金亭碑升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年年底,莞城文化部门为了加强对却金亭碑的保护,在碑上修建了一个木石结构的仿古亭子,再后来,却金亭碑又多了一身护身铠甲——莞城文化部门给它安了一副玻璃保护外罩。

2010年后,东莞先后提出建设文化新城和文化名城,加大力度保护、挖掘东莞本土文化。2015年初,东莞历代碑刻拓片首次结集出版,并在岭南美术馆举行《东莞历代碑刻拓片精品展》,这是东莞利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契机,启动的大型碑刻专题调查的成果展览。参观过展览的观众不难在现场发现,不管是书籍、展览、还是讲座,却金亭碑都是“主角”,被放置在最重要的位置,被大篇幅介绍。

同时,为配合2015年的《东莞历代碑刻拓片精品展》,本地知名文史专家杨宝霖在当年还以“东莞文史研究,不能轻视东莞碑刻”为题举办讲座,受到本地文史爱好者的热情追捧。杨宝霖当时在讲座中重点讲解了《却金亭碑》和《却金坊记》两块碑刻的由来和历史意义,直指它们见证了中泰的友好关系,哪怕对今天的廉政建设依旧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2016年3月,由广东省文联、广东省民协等主办了“广东十大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地理坐标”评选活动,东莞组织选送了“却金亭碑和却金坊碑”和“牙香街”两项参评,并进入了30强。

这从侧面证明,却金亭碑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重要文物,更是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它不仅记载了明朝时期东莞给外商创造良好投资、贸易环境的史实,也反映了当时东莞民风淳朴,文明廉政的形象。

【主要参考资料】

1.袁丁《东莞却金亭小考》;

2.陈鸿钧《两方明代石碑 一则海贸故实──《却金坊碑》《却金亭碑》考述》;

3.徐林《古代东莞与粤港澳大湾区》;

4.《东莞县志》卷三十一、卷三十七;

5.《莞城千年文化》;

6.《却金亭碑记》

专题监制:张树坚

专题顾问:李炳球

专题策划:雷石鹏 张洪波 何杰

专题统筹:刘爱琳 龙小晖

本期撰文:廖杏子

本期图片、视频:赵晗锐

专题出品:都市新闻部

编辑:贾庆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