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旗峰雅韵|莞香:海丝之路注定绕不开你
i东莞 2020-11-22 15:04:50

中国沉香文化博物馆 郑琳东 摄 

11月22日,是东莞一年一度的小雪采香日,香农们会举行传承千年的祭天地、采头香的传统信俗活动,在当天清晨采下一年中的第一块莞香,并迎来了最忙碌的采香季。

莞香以东莞为名,是东莞最负盛名的特产和独具情怀的文化名片。东莞莞香历史绵长,默默记录着这个城市的沧桑变迁,尤其宋代以来,“莞香已盛,驰名远近,价亦昂贵”,到有明一代飞入寻常百姓家,甚至漂洋过海游历东南亚、阿拉伯等地区,风靡一时。

它也曾历经磨难,甚至濒危,成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然而在一代代东莞人对莞香文化的挖掘、传承与发扬下,在地方各级政府的扶持下,莞香的复兴之门重启,产业链重铸,莞香文化重新“香”飘四海。

莞香是农业文明的产物,亦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见证。见证了东莞对外贸易和文化交往,体现了东莞“海纳百川,厚德务实”之精神。

莞香文化博物馆展出的沉香  曹雪琴 摄 

东莞产香历史悠长且厚重

清代雍正八年周天成修撰的《东莞县志》有如是记载:“莞诸物俱不异他邑,惟香奇特。”说起莞人产香历史,那是一部悠久厚重的历史。

莞香是香界翘楚,因其天赋香气淡雅怡人,药用价值极高,殊为珍贵,是历代文人贵族彰显尊贵、颐养性情的奢侈品。然而生于自然界的莞香树,其实很难结香,莞香的形成,充分体现了莞人的智慧。“蜜香,欲取先断其根,经年,外皮烂,中心及节坚黑者,置水中则沉,是谓沉香,次有置水中不沉与水面平者,名栈香,其最小粗者,名曰椠香。”东汉《交州异物志》的记载,反映反映了莞人很早就已掌握了莞香独特的种植方法,至今仍为人所用。于是,清代学者屈大均也在《广东新语》中写下:“昔之香生于天者已尽,幸而东莞以人力补之。”的时代慨叹。

据东莞文史专家杨宝霖《东莞女儿香初探》一文:“东莞产香,始于何时,书无明文,不可知。宋代莞香已盛,驰名远近,价亦昂贵。”该文提及(雍正)《广东通志》(《四库全书》本)卷五十二《物产》引《广州志》云:“南粤老香山并香林、香洲,咸产异香,自东莞人种植,而香山、香林皆废。”这里亦没有提及“东莞人种植”自何时起。但我们依旧能在清末东莞史学家陈伯陶《东莞县志》中看到这样的记载:莞香至明代始重于世。那时的东莞已经逐步形成莞香收购、加工、交易一条龙的完整产业链,茶园(今茶山)、大岭山镇大沙村、寮步牙香街等都是莞香的主要“香墟”,尤其寮步镇的牙香街最为繁华,是广东四大名市中最具特色的一个。

历史有繁华,也必有沧桑,莞人曾以香贵,也曾以香亡。据《东莞县志》记载,清朝雍正年间,莞香一度曾因朝廷横征暴敛而遭受灭顶之灾,香农为避灾祸,将所种香树悉数摧毁,远走他乡。自此,莞香濒临绝迹,莞香文化日渐式微。

莞香非遗保护园内,莞香树都挂着标签 记者 陈栋 摄

好在,莞人对莞香的保护和传承一直都没有放弃。近十几年来,东莞各界在莞香的恢复种植、产业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建立了莞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园、东莞植物园莞香园集、清溪莞香园莞香种植研究保护园,保留了鸡翅岭村、寮步牙香街等生产、销售重要基地。如今,莞香产业链已重新形成,莞香制作技艺和寮步香市也成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莞香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以及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

海上丝绸之路绕不开东莞和莞香

东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出发地之一,位于珠三角过口与南海交通要冲之地,为粤省门户,亦是传统贸易中心广州海上交通的必经之路,在广东海防与海外交通、海上贸易中具有重要地位。据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李庆新论文《全广门户与海贸要区:略论东莞在明以前广东海防与海外交通上的地位》,东莞南头在明代,是全国重点设防区域广东海防中路中心南海卫的治所,也是巡视海道副使的驻扎地,在对外关系上扮演重要角色。明朝中叶后,东莞屯门地区被称为“贸易岛”,南头模式(曾负责与葡萄牙人贸易和负责税收工作,在澳门开埠之前起着广州外港的作用),在澳门开埠后,变成广州与澳门之间的贸易,上升为国家贸易管理体制“广中事例”。那时,东莞社会经济发展迅猛,商业经济和对外贸易在整个岭南各县中名列前茅,不仅成为珠三角著名的“藏富之区”,更是资本输出之地和著名侨乡。从墟市看,东莞是广东省内墟市较为发达的县,并出现了带有专业性质的墟市,比如横沥牛墟、寮步香墟等。

莞香采香日文化活动上,工作人员在展示采下来的头香 郑志波 摄 

而说起莞香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关系,《莞香产销地区与消费群体探研究》一文较为详细地描述了莞香的贸易历史和路线:莞香原产于交趾,汉唐间,莞香树在岭南渐有。宋元时,岭南濒海地区普遍种植,尤其东莞的茶园、金桔岭、马蹄冈等地所产之香最佳,见称于史。明清以降,香料市场需求量猛增,东莞凭借绝佳质地和产量优势远销至岭北及东南亚、阿拉伯,乃至欧洲等地区,“莞香”之名享誉中外。

该文还阐述了莞香在明清时期崛起的原因:一是莞香种植范围不断扩大、制香技术趋于成熟,依托寮步香市贸易往来繁盛。加之水路交通便利,莞香也从种植、采收、加工到贸易,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二是当时海南黎峒之沉香取之殆尽,海外舶来之香价格昂贵,品质低劣,而东莞所产莞香,具有品质绝佳、产量充盈的优势,在消费者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以至,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同样写道:“盖自有东莞所植之香,而诸州县之香山皆废矣。”

海上丝绸之路也常常被称为“香料之路”。而《香茶陶珠:广东特产及文化交流之路》一书序言中写道:东莞自古是著名的香料生产贸易之乡,所产香料多为沉香,因其品质优良,被誉为“莞香”,“女儿香”是其最名贵的品种和代表,是东莞最负盛名的皇家贡品,优势畅销海内外的特产商品。明末清初,“岁售逾数万金……故莞人多以香起家”。那时,一艘艘载满莞香的货船从东莞运至香港,使得莞香成为和茶叶、瓷器同期出口海外的名贵货物。

莞香树 程永强 摄

香市辉煌一时 莞香远销海内外

说起寮步香市,我们先说说明清时期的香墟。当时,广东以香、药、花、珠四类专业墟市著名。其中,“香墟”已经完全掌握在东莞人手中。当时,东莞实际上是广东香业的中心,莞香不但在本地和周边城市畅销,在国内还远销岭南以北,远到苏松一带。每年中秋,莞香彻夜焚烧。因此,莞香盛行,每年销售过万金,莞人多以香起家,连带造香者,也有几十家。

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用了2000多字的篇幅描述东莞莞香的品种、种植和贸易,其中还提到东莞的香墟有寮步香市、茶园(今茶山镇)、大岭山镇大沙村。茶山曾被称为莞香祖地,该书就有描绘茶园香墟的“岭南香国,以茶园为大,茶园东莞之会”,“人多以种香为业,富者千树,贫者亦数百树”等。可惜,如今几乎湮没无闻了。

当然,东莞最知名的香墟还是寮步香市。寮步的牙香街,如今更是东莞的一个文化地标,莞香商贸延续至今,仍非常活跃。《广东新语》记载,粤东有四市,“一曰香市,在东莞之廖步(即今寮步镇),凡莞香生熟诸品皆聚焉。”东莞学者刘建中在《莞香文化导论》中指出:当时国内四大香市,源头在莞;粤东四市,寮步居首。

寮步镇牙香街是专门从事沉香交易的一条街。郑志波 摄

寮步镇历史悠久,沉香交易始于宋朝,到明朝时达到鼎盛,形成十三条专业街,其中牙香街是当时莞香主要集市,是沉香交易、收藏、运输的集散地,每年腊月前后,四方香农将凿出的沉香拿来出售,整条牙香街挤满了卖莞香的香农。香农们往往边卖香,边用香炉焚烧,以此来吸引顾客。牙香街因此终日人声鼎沸,香雾缭绕,颇为壮观。

寮步地处东莞丘陵地带,毗邻莞香产地大岭山,身靠寒溪河边,水运交通十分发达。尤其该镇的寒溪河一直是沉香进出的黄金水道,曾造就了著名的香市。当时,寮步及周边地区的沉香产品,在寮步码头进行集中,外地的商人、香贩、藏家也云集于此采购沉香,再沿寒溪江而下,内则进入东江,贩卖至广州、深圳、香港、澳门,以及京师、苏杭、闽南、湖湘等地,外则由东江转运至沿海各个港口,远销东南亚以及阿拉伯等海外地区。

《广东新语》有记载当时莞香远销至北方的情形:当莞香盛时,岁售逾数万金,苏松一带,每岁中秋夕,以黄熟彻旦焚烧,号为薰月,莞香之积阊门者,一夕为尽,故莞人多以香起家。

莞香袅袅 程永强 摄 

“香港”地名与莞香的关系

香港之名来源众说纷纭,据刘建中的《莞香文化导论》都十一章《莞香与香港》记录,就有香姑、香溪、香村、香江、香木、香料、红香炉等七种以上。该文还表示,“香港地名源于东莞莞香”是目前社会公众较为认同的说法。

该文根据“香港博物馆史料记载和香港史学家罗香林的考证”,香港原本是个小渔村,明清时期,寮步成为岭南莞香集散地,大量外销的半成品莞香由香贩们在寮步牙香街批量采购后,用船只运往九龙的尖沙头(今尖沙咀),再用小船运到石排湾(今香港仔)集中,然后用大商场运往东南亚、阿拉伯一带销售。石排湾是一个较大的香料集散地,大量莞香堆积码头,久之整个港口香气弥漫,“香港”之名由此而来。

此外,刘建中还列举了香港的文化人叶灵凤的《香港方物志》中的《香港的香》、罗香林等在《一八四二年以前之香港及对外交通——香港前代史》一书第五章《香港村与九龙新界等地香品之种植与出口》(张月娥撰)的记录,以及自己的推测:明末清初时,东莞香业盛极一时,运载莞香所经之地,多冠以“香”字来命名,比如石排湾东叫“香港”,其北叫“香港村”,尖沙咀,从前称为“香埗头”等。最后,他得出的最终结论:“香港地名源于莞香一说,更贴近香港和东莞的历史事实。”

对于以上“广为流传”的说法,东莞文史学者杨宝霖在《东莞女儿香初探》一文中认为是“无据之言”,并直截了当地反驳说,“香港命名,与东莞之香无关”,“在此不可不辨”。

杨宝霖首先通过成书于明万历年间的《粤大记》中的《广东沿海图》以及香港史专家萧国健的考证:“香港的命名,殆由于此。”(即《广东沿海图》中的香港村,即今香港岛南岸以小渔村)

其次,杨宝霖通过《东莞县志》的记录:东莞出产的香盛在明代,衰于清雍正朝。其间香港村只是一个非常荒僻的小渔村,即便距离雍正120年后,该村依旧人烟稀少。(1841年,英国侵占香港后,曾进行人口普查,该村只共200人),这个情况与作为奢侈品的莞香以及香料的集散地所应当呈现的“繁荣”的历史不符。因此,“香港因东莞之香而得名,史书无载,按理亦不可能。”

再次,杨宝霖通过《广东通志》(雍正)、《新安县志·舆地略》(嘉庆),以及上文的《香港村与九龙新界等地香品之种植与出口》等香港记载,认为“广东产香,非仅东莞一处,广东高州、信宜、庆德等地,仍产香”,海南岛、香港本土也产香,甚至东莞的香苗、香木也多来自这些地方,只是东莞“得土宜,其香特美而已”。同时,“香港确有码头为转运香之事,不过转运的是香港所产之香,运向广州,转而远销江浙。”

最后,杨宝霖通过《一八四二年以前之香港及对外交通——香港前代史》第一章《香港之海湾与特产及其前代隶属》,表示:“罗香林先生把香港之名的由来,说得非常清楚,香港之名,与东莞所产之香无涉。”

莞香文化博物馆内莞香历史介绍展板  曹雪琴 摄 

莞香文化香飘四海

中国香文化源远流长,古人尤其文化人的生活与香的关系非常密切,和香有关的历史典故、民间传说、艺术学问、诗词文章层出不穷,也因此,香料的进出口就成了对外交流的重要一项,沿海上丝绸之路往返的物品中,香料的比重很大,因此海上丝绸之路也常常被称为“香料之路”。

《香茶陶珠:广东特产及文化交流之路》首章写道:最早的香料贸易可追溯到秦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初步形成后,与南洋往来频繁并辟有通往印度洋的航线。其时,边陲地区及域外出产的多种香药进入内地。北宋时期,造船与航海技术十分发达,海上贸易极为繁荣,香药成为最重要的进出口商品之一。

香料的进出口在海上贸易所占的比例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国内的香料生产、香文化的繁荣、对外交往频繁。尤其明清时期,莞香除进贡皇室贵族享用及赏赐外藩属臣外,其余上佳者多为官宦文人所青睐,莞香成为销售时尚,风靡一时。受此时尚影响,加之岭南社会经济的稳定和繁荣,平民老百姓对香料的需求量也大幅度提高。

大岭山举行采香日采香庆典活动,工作人员在表演沉香香薰过程 郑志波 摄

当时,东莞出产的沉香也因此享誉海内外,被命名为“莞香”,成为以地名命名的一种树种和香料品种。寮步香市则成为香文化的圣地之一,各路香商、香客、文人雅士、才子佳人街慕名而来,牙香街终日人声鼎沸、香气缭绕。每当运香船只从寮步码头起航时,当地都会有一场庞大而隆重的祭祀仪式,码头上烟雾缭绕,香气弥漫,亦将莞香文化从码头飘向五湖四海、国内国外。

此外,作为以东莞命名的名香,莞香因其地理、文化和药用功效,往往成为在外游子的情感寄托。尤其过去从东莞出国的华侨,或带少许莞香在身,或带莞香木雕菩萨像安放在国外家中供奉。平日里如遇身体不适,则在神像前祈祷,从神像背后或底部刮下一些莞香粉末冲服以解除病痛。他们认为是神灵的保佑,其实一方面是莞香的药效作用,另一方面是故土和文化给予情感和精神的慰藉。

如今,在莞香文化的熏陶下,一代代东莞香人形成了朴质高贵的精神风尚,他们海纳百川,厚德务实,从莞香种植、采收、加工、贸易,再到文化传承与创新发扬,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和一种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莞香精神。

参考资料

《东莞女儿香初探》,杨宝霖,《润物》2015年第三期,36-47P

《香茶陶珠:广东特产及文化交流之路》,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文史研究所)编、冯海波著,广东经济出版社2015年8月版

《莞香产销地区与消费群体探研究》,李丹丹、王元林,《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6年7月,152-160P

《莞香文化导论》,刘建中著 现代出版社2017年6月版

《东莞历史文化论集》,东莞市政协编,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版

专题监制:张树坚

专题顾问:李炳球

专题策划:雷石鹏 张洪波 何杰

专题统筹:刘爱琳 龙小晖

本期撰文:沈汉炎

本期图片:程永强 陈栋 郑志波 曹雪琴 郑林东

专题出品:都市新闻部

文字/沈汉炎

摄影/程永强 陈栋 郑志波 曹雪琴 郑林东 视频/无

编辑/符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