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十三五 喜看新变化④|东莞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市民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i东莞 2020-10-09 22:05:56

“虽万般不舍,然生活所迫,余生永不忘你,东莞图书馆。”2020年6月下旬,外来务工人员吴桂春的一则临别留言,刷屏朋友圈,引发全网热议。

一家图书馆,一位读者,一座城市,共同演绎一段温暖感人的佳话。吴桂春留言的走红,有偶然也有必然,既是东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厚积薄发的结果,也是近几年来东莞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市民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的真实写照与有力例证。

五年来,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更加完善。东莞积极发挥作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作用,完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和数字文化馆试点建设,推出数字服务平台“文化莞家”。构建“一核多元、分类推进”的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完善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出台《东莞市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成为全国首个非省会地级市图书馆立法。实现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全覆盖,建成一批新形态多功能的“城市阅读驿站”。

五年来,市民精神文化生活更有品质。东莞在解决“文化温饱”问题的同时,着力解决“文化口味”问题,不断提升市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满足市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新期待。推出“城市文化菜单”,深入实施“全民艺术普及行动计划”,创新推出“东莞文化四季”“森林诗歌节”“流行音乐节”“草坪音乐会”等大型高品质文化活动。

对于备受好评的东莞草坪音乐会,著名文化学者戴珩曾如是评价,“体现了东莞用文化涵养城市,用艺术提升城市品味的追求和努力。一场音乐会,对参与的市民既是美好的艺术享受,也是高端的艺术普及,彰显着一个城市的文化气质和文化品位。”

五年来,基层公共文化建设更具活力。在实现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全覆盖的基础上,东莞接着启动了“基层文化百村示范工程”,以送文化、种文化、促交流、提效能等一系列措施,激发基层文化活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有效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助力打造“湾区都市、品质东莞”、建设高品质文化引领型城市。

五年来,湾区文化影响力更加凸显。顺应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文旅融合的新形势,东莞成功举办“粤港澳大湾区公共文化和旅游产品采购会”,搭建首个辐射大湾区的文体旅游产品展示交易平台。自2016年10月起开墟的东莞非遗墟市,一年一升级,一年一台阶,辐射面不断拓展,影响力不断扩大,现已成功联动全省21个地级以上城市,成为粤港澳三地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的大平台。

看变化

塘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实现跨越式发展

2016年,东莞(塘厦)打工歌曲创作基地成为首批“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2018年,塘厦镇成功创建成为第二批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同年获得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资格(“塘厦打工歌曲创作与推广”项目);经过为期2年的创建,在实施“五大创建工程”(公共文化制度建设、公共文化脉络疏通、打工文化品牌深化、打工精神传播推广、打工歌曲创作培训)后,参考创建验收标准的5个方面内容、17个指标,经对照自查,优秀指标9个、达标指标8个,圆满完成各项创建任务……

过去五年,高度重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塘厦,不断推动文化创新、完善文化阵地、改进服务方式、增强文化供给、提升服务效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跨越发展,可以说是东莞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的生动缩影和鲜活样本。

通过持续不断的创建,塘厦走出了一条富有地方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之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塘厦打工歌曲创作与推广”项目以“打工歌曲创作大赛”“同饮一江水歌唱大赛”为依托,具有广泛的群众参与性与内容延续性,强调公共文化品牌活动策划举办的创造与创新、示范与带动,已形成以“打工者写、打工者唱、打工者听”为宗旨,发动人民群众参与文化、享受文化、创造文化,为基层打工者提供高效优质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创作、精准供给”的“塘厦模式”。

全媒体记者 赵水平/文

全媒体记者 郑志波/图

全媒体编辑 钟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