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笔记 | 病房里的真情 让我们更珍惜美好
东莞时间网 2020-03-03 10:00:34

▲武汉客厅方舱医院C舱关闭,医疗队员在安排将病人转移至A舱和B舱诊疗

在驰援湖北的日子,东莞医疗队的队员们直面生死与爱。他们见证过生命的顽强,也经历过生命在眼前消逝的伤痛。

面对妻子被下病危通知,苦苦哀求医生救治妻子的丈夫,队员张丽华说,没想到这刻更需要她鼓励的是病人的丈夫。病房里的人间真情,让我们更懂得珍惜生命的美好。

这两天,战地笔记频传捷报。在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关闭C舱的同时,武汉汉口医院病区也出现了“床等人”。我们相信,只要继续咬牙坚持,那么离摘下口罩、拥抱蓝天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市松山湖中心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传染病学主任医师张丽华:

患者在向我们诠释着“患难见真情”

近期病房里的病人绝大部分都转轻了,有更多的精神和闲情跟我们医护人员聊天,让我们看到了很多的人间真情。有太多的事情记得记录,3月2日凌晨提笔,写下这篇笔记。

刚接手时的病房是笼罩在阴云之下的,病人们大多都是亲人分隔在不同医院,不住院的也被隔离。

一对中年夫妇的患难真情,令人感动。女的四十出头,在我们接管病区初期,病情不断加重,躺在床上不动不说话也气喘不止,氧气瓶+制氧机下血氧饱和度也才88%。在我2月9日的班次上给她告了病危。她丈夫前来签字的瞬间眼圈红了,久久不肯离去,反复哀求我一定要救救他妻子。后来我还多次接到他的电话,询问病情、用药和饮食等情况,听得出他的焦虑和担忧。近期这个女患者病情好转了,有一次查房,遇上他们夫妻视频,他的表情仍然那般关切、忧虑。没想到这时候,更需要我关怀和鼓励的是病人的丈夫。

病房里还有更多的病友间互相照顾。63岁的20床,照顾90岁的21床老奶奶,帮老奶奶热饭、倒水,向我们转述老奶奶的不适,而20床自己的丈夫,还在金银潭医院抢救,生死未卜。26床是个八十多岁生活不能自理的老爷爷,说的话我从来没听懂过,都是旁边64岁的25床做的翻译……

特殊时期的病房,没有家人的陪伴与照顾,只有医护帮忙、病友间的帮忙,陌生人之间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许多,变得感人;特殊的病,令亲人间更珍惜彼此,活着团聚变成他们之间唯一的期盼。

他们都在向我们诠释着“患难见真情”,也正是这些真情,推动着我们竭尽全力去救治,以期减少疫情造成的家庭破碎。幸好我们共同的努力已经取得成效,迎来了一个又一个病人的好转出院。让更多的武汉人民康复回家,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市中医院呼吸科护士罗良:

接管的汉口医院病区出现“床等人”

3月1日上夜班,回到酒店清洁消毒洗完澡,已经是次日的凌晨。

一月底至今,在武汉已足足一个多月了。都说武汉是座英雄的城市,一线人员是这座城市的英雄。但是“英雄”,有时候又意味着牺牲,而我希望,我们集体是这场疫战的战士,而非英雄!

每天接班最留意的就是今天的患者总人数是多少。3月1日晚上17时接班,这个数字是39,那是多让人振奋的消息啊!

甚至,我在为病人治疗的时候,一度告诉病人这个好消息,告诉她们,一定要加油,一定要坚持下去。这里有医生有护士,我们只需要做到放平心态,积极配合治疗,一定能够好转,能够康复出院,与家人团聚!

▲东莞医疗队队员张丽华在照料90岁的老奶奶 本版图片均由医疗队供图

奶奶说,最近有些咳嗽,便给她做了耳穴埋豆。叮嘱她,日常多饮水,饮食清淡,配合穴位辅助治疗,会慢慢好起来的。近段时间来,大家都很喜欢找我和杜沛康护士、赖海峰医生。我们三人来自市中医院,都会基础的中医治疗。赖医生负责切看舌质脉象,我与阿康负责执行中医操作。我们在病区里还带起练习八段锦的风潮。

13床的奶奶精神状态越来越好了,胃口也好,吃得也多了,把整整一碗粥都吃完了。从接管病区开始到现在,看着奶奶逐日康复,我心中喜悦难以言说。现在,她能简单跟我对答,而不是我刚接管她那时,只能睁眼看着我,拉着我的衣袖却无法言语,只能靠我去意会。

昨天接管B组,共35个床位,有20个病人,其中有6个病重,剩余15个空床。我们广东医疗队接管的汉口医院病区也出现“床等人”的现象了!我坚信,我们离胜利越来越近了,离摘下口罩,拥抱蓝天的日子也越来越近了。

市东部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师彭丹:

我进舱后,泪点变得非常低

3月1日,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封闭C舱,把原来的病人转舱到A舱和B舱诊疗。这是我们来武汉抗疫迎来的第二个好消息。疫情重灾区武汉,已经不缺床位了。

3月2日下班在驻点休息,还是觉得要记录下这个重要的日子。当天一早,就收到两位小姐姐发信息跟我道别,她们已经平安出院。中午1点进舱,我看到所有的病人都收拾好自己的生活用品准备等待通知转舱。巡了一圈,本想看看大家是否要帮忙,却看到大家笑脸盈盈,早就收拾好行李,只待一声号令马上行动。

转舱前,有个病人对我说:大眼护士,我们要转舱了,谢谢你们,真的非常谢谢你们能支援武汉,帮助我们这么多的病人。

在武汉的日子,我听到最多的是谢谢。每次听到这两个字,我都会热泪盈眶,真的心疼他们。

我还清晰地记得2月14日进舱,C舱里床位都满满的,就像一个喧闹的急诊科,人来人往的。那时,病人都是流入,出院的很少。我们每个人要照顾护理上百位病人,处理医嘱发放口服药、照顾起居饮食、做心理疏导。每天进舱工作的6小时,真的忙疯了。

忙碌中,依然能让你看到人性的闪光点,启发我对生命意义的理解。舱内活动空间不大,有的患者特意错开洗漱时间,方便行动迟缓年级大的人先用:有的患者主动帮护士去分饭,看到水机的饮用水没了,会主动说让他们来;跟患者做健康宣讲,时间久了感觉快缺氧时,病人总会安慰我说,你们太辛苦了,看到你们穿着防护服说话这么费力真的太心疼了。

所以,我进舱后泪点变得非常低,很容易落泪。

下午3点开始,C舱患者转舱开始了。广播里一遍遍通知第一批、第二批转舱的病人床号,我们帮忙核对名字床号、更换B舱的手腕带,交待等候位置。在护理人员、自愿者、安保、警察的协助下,转舱工作非常顺利。

一个半小时,我们就完成了所有病人的运送。回到C舱,回忆着组长开会交班的场景,回忆起这个职业生涯最短的方舱护理的一幕幕,想落泪,但更多的是开心,我似乎听到胜利的号角。(记者 李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