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脸”借书、有声阅读,松山湖图书馆新装开馆
i东莞 2019-08-19 17:01:03

8月19日,在经过10个月的升级改造以及近2个月的试开馆服务后,松山湖图书馆新装开馆。

在改造过程中,松山湖图书馆按照大众服务、专题服务、科研服务的梯次发展目标,明确了“科技+人文”的服务定位,并将此思路贯穿于改造和开馆筹备工作中。

焕然一新的松山湖图书馆,不仅仅有着与众不同的高“颜值”,更是在空间布局、细节布置、服务品质方面凸显着独特的品位和魅力。

彰显人文

注重挖掘阅读的文化深度

建设覆盖全年龄段的少儿阅读阵地。松山湖图书馆在保证既有基本借阅区基础上,针对园区儿童数量不断增加的特点,设立“玩具图书馆”“绘本图书馆”“少儿借阅区”,分别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阅读需求。延长夜间开放时间,建设温馨、舒适、自主服务的自助图书馆,为园区上班族提供夜间充电的好去处。

注重挖掘阅读的人文深度。“文字图书馆”馆藏以汉字为主的文字研究、鉴赏、保护、教育等主题文献,立足弘扬中华传统汉字文化,推广文字现代创意设计;“科技与人文特藏室”注重收集、整理、开发、推广松山湖作为高新技术园区地方文献、科技信息;“松湖书苑”馆藏经典文学、科普文献,倡导经典阅读。

营造富含知识性、艺术性的阅读环境。松山湖图书馆馆内以窗花装饰形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挂帘复现电影作品中经典阅读场景,精选M.C埃舍尔的不可能世界系列插画带领读者走进艺术、科学、哲学的遐想和思考,无不体现着图书馆人的用心和创意。

科技助力

全方位的数字阅读体验

依托科技、以人为本,为读者构建自主、自助的资源发现和获取渠道。松山湖图书馆通过建设视听区、数字体验区、自助借阅区等,实现查、借、阅、视、听的全方位数字化阅读服务体验。

查:机器人“小松图”自动人脸识别,提供借阅查询、智能问答、个性化推荐以及区域导航等职能服务。读者通过“东莞松山湖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微服务大厅、自助查询机、自助上网区,可多渠道查询资源信息。

借:松山湖图书馆在全市范围内最早实现RFID技术支持下的通借通还管理,读者可在自助借还机上通过扫描读者证条形码、二维码电子证、输入读者证号和密码等方式登录办理借阅手续;若是读者芝麻信用超过550分,就能通过支付宝在线完成读者证注册(无需任何押金);“刷脸”也能借书,持有读者证时,只要录入脸部信息,就能在馆内“刷脸”借书;手机登录“东莞松山湖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微服务大厅,点击“扫码借书”,简单一扫即可完成所有借书流程。

阅:引进的瀑布流电子书借阅机,一本本电子书飘落而下,轻轻一点,既可以马上一睹为快,也可以手机扫码细细品读;电子报刊借阅机实时提供最新报纸、期刊,轻松体验省时省力;馆内还有电子阅读本,自带丰富电子书资源,读者可以实时体验搜索心仪图书,电子墨水显示技术能有效保护视力。

视:馆内的“AR百科”互动装置,可现场观看百科知识小视频,还可使用手机“抓捕”恐龙等素材,进行现实场景中的互动拍照。视听一体机则配备科普及教育视频、少儿益智游戏、影视资源,深受青少年欢迎。

听:有声书借阅机自带丰富的热门经典有声书,可以即点即听,也可以扫码听:有声书借阅机自带丰富的热门经典有声书,可以即点即听,也可以扫码带走;太空舱音频资源机采用科幻的外形设计,带来独享的音频体验空间,同时支持读者自带设备接入;朗读亭提供不同主题朗读资源,由读者自主配置朗读背景,为自己、为他人留下优美诵读之声。


立足园区

服务园区的活动推广方式

松山湖图书馆阅读推广成效明显,形成了“儿童故事大王比赛”、寒暑假阅读营、“享阅松湖”人文系列、“飞阅松湖”科普系列等一批园区群众喜闻乐见的阅读活动项目。

依托园区科研氛围浓厚、科技机构及人才聚集的优势,科普阅读取得良好效果,在2018年中国科幻大会上,松山湖图书馆荣获第三届水滴奖优秀组织奖,2019年“‘飞阅松湖’国家级高新区图书馆青少年科普阅读推广”被评为中国图书馆学会“2018年阅读推广优秀项目”。

科技服务有声有色。依托省科技图书馆、东莞图书馆,松山湖图书馆面向园区科研机构、企业推出了科技查新、知识产权、信息素养培训等科技信息服务。

持续开展服务进基层。通过提供藏书支持、业务指导、人员培训、技术支撑、阅读推广活动等,在园区阳光雨党员服务中心、市民中心以及重要科研机构、企业等设立图书馆基层服务点20个,让园区居民享受到更加充分、便捷的阅读服务。

【小资料】

松山湖图书馆简介

松山湖图书馆建成于2007年2月,建筑面积为9000平方米。2018年2月,松山湖管委会与东莞图书馆签订共建协议,正式委托东莞图书馆独立运营管理松山湖图书馆。按大众服务、专题服务、科研服务的梯次发展目标,“科技+人文”的服务定位,松山湖图书馆进行了功能区域改造,于2019年8月重新正式开放。

全媒体记者 赵水平 沈汉炎/文

全媒体记者 郑志波 程永强 实习生 李敏也 图

全媒体编辑/贾庆森

编辑:王良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