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最美家庭④|曾镇安家庭:兑现承诺 一家三代投身粤剧
东莞时间网 2019-07-04 09:30:24

■黄日辉和曾镇安把粤剧曲艺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又传给了孙女,一家三代都投身于粤剧 受访者供图

36年前,黄日辉对他的师父许下承诺,“只要有我在,小英雄粤剧就不会失传。”

36年后,黄日辉和妻子曾镇安不仅把粤剧传承给自己的子女,还建立了小英雄粤剧学习基地,培育数百名粤剧小苗,成为市、省乃至国家级赛事获奖者;不仅兑现了承诺还将小英雄发扬光大,成为麻涌乃至东莞粤剧曲艺的一张响亮名片。

为兑现承诺艰苦创业

曾镇安出生于粤剧世家,与丈夫黄日辉同为小英雄师门,曾镇安的父亲曾师马就是两人的师父。早在1921年,留日归国的吴星房就在麻涌成立了“双英倩影”粤剧女戏班,并走出国门到日本、越南等国家演出。1926年,小英雄戏班成立,造就了丁公醒、曾师马、林京洪、刘秀球等一批曲艺名人。

1979年,黄日辉和曾镇安结婚,曾经的师父成了岳父。考虑到小两口自幼学习粤剧,干不了农活,师父便凑了一千块钱,帮夫妻俩开了个小商店。得益于常年在各地演出,黄日辉见多识广,再加上脑袋灵光、腿脚也勤,总能准确抓住商机。在本地普遍吃鱼时,他四处寻找货源运回猪肉;发现村民干活时只能吃又冷又硬的干粮,他骑8个小时单车将保温瓶从广州运到麻涌。

眼看小商店生意越来越好,师父很为他们高兴,却又担忧小英雄的传承会就此中断。

“师父你放心,只要有我在,就一定不会让小英雄失传。”黄日辉当即许下承诺,等以后有钱了就盖一座小英雄纪念馆,没钱也要为小英雄立一块纪念碑。

夫妻俩清楚,要兑现这个承诺,必须更努力地挣钱。当时恰逢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南粤大地,在有了第一次成功的创业经历之后,夫妻俩又开起了发廊,最后直接办起了工厂。

拿出治病钱办纪念馆

曾镇安记得,为了办好工厂,丈夫几乎每天泡在厂里,以至于最后积劳成疾。2003年,黄日辉被确诊为鼻咽癌。在广州做了手术和一系列治疗之后,黄日辉形容自己像死过了一次。黄日辉患病后,工厂勉强维持了两年就关闭了,卖掉所有货物和设备换回了100多万元。

之后,在家里休养的黄日辉突然想起来,自己还没兑现对师父的承诺。他当即决定,要用这100多万办粤剧学习基地,实行免费教学。这个决定遭到了全家人的反对,妻子哭着对他说,“这是要给你日后看病的钱啊。”但黄日辉已经下定了决心,“我都得了癌症,哪还有以后,剩下的时间我一定要完成师父的心愿。”

争执了几个月后,曾镇安最终被黄日辉感动了。2009年,黄日辉不顾自己病情复发,带着妻子亲手开垦荒地,着手建立小英雄粤剧学习基地。

夫妻俩先建起了小英雄艺术纪念馆,在获得当地政府的支持后,又陆续兴建了“小英雄粤剧艺术培训中心”“小英雄博物馆”等,采取“零基础、零收费”和公益授艺、择优保送的办学模式,传承传统的粤曲曲艺,振兴本土优良的传统文化。

把粤剧一代一代传下去

作为小英雄的第二代传人,黄日辉和曾镇安把粤剧曲艺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又传给了孙女,一家三代都投身于粤剧。黄日辉说,粤剧不仅仅是一门表演艺术,其中更蕴含着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等做人的根本,所以传承粤剧传的也不仅仅是表演功夫,更是良好的家风家训。

原本,依靠厂房出租,夫妻俩可以享受十分滋润的老年生活,但他们却选择将其投入到粤剧传承和公益教学中,至今已投入近千万元。经过多年努力,夫妻俩的投入最终获得了喜人的回报,粤剧学习基地目前已培育粤曲小苗800多名,成功保送到广东省粤剧学校深造6人,并走出多位市、省乃至国家级赛事获奖者,斩获各类奖项60多项,不仅擦亮了麻涌镇“中国曲艺之乡”的牌匾,更成为东莞粤剧曲艺亮眼的名片。

“我兑现了对师父的承诺,小英雄的传承没有在我们这中断。”黄日辉说道。

编辑:黎骏驰